评标专家本该是招投标领域的“公正裁判”,如今其中一些专家却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人”:收受贿赂后带着意向打分,用“阳光明媚”等暗语团伙作案,甚至化身“黄牛”串联同行——这些乱象严重破坏公平竞争,非治不可。
问题症结在于制度漏洞与监管乏力。
权力过大且约束不足:评标专家在打分,特别是主观分上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缺乏硬性约束。当评标变成“看人情”,专家就掌握了决定企业能否入围的关键权力。同时,异地评标推进慢、专家库更新不及时,导致“老面孔”扎堆,为“熟人操作”提供了便利。
监管职责不清、力度不够:一些项目的主管部门,既负责招标又负责监管,角色冲突容易导致“灯下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能监督过程,却没有处罚权,使得违规成本低、收益高。不同部门管理规则不一,也造成了监管力量分散。
腐败链条环环相扣:从提前泄露专家名单、用暗语接头,到“黄牛”居中串联多名专家共同作假,已经形成利益输送链条。这些专家发现组团作假来钱快、风险低,企业觉得不行贿就中不了标,违法违规行为就变得愈发难以遏制。
危害深远,远超招投标本身。
市场公平被破坏:遵纪守法的企业被挤出,工程领域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损害。
工程质量存隐患:靠行贿中标的企业,为了收回“成本”和获利,很可能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给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公共利益受损害:行贿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工程报价上,由财政资金或公众买单。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评标黑幕的发生,都在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整治不能仅靠查处个案,必须系统发力。
打破地域限制,严控“熟人评标”:有关部门应牵头推动评标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全国共享的专家库。大力推行专家“盲抽”和异地评标,最大限度减少“熟人圈”干扰。
改革评标方式,压缩操作空间:加大投入,推广配备独立洗手间的“零接触”评标室,实现全过程音视频监控、电子留痕。评标打分规则上,应普遍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减少异常分的影响。
厘清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区分招标操作方和监管方的角色,赋予交易平台更有效的监督处罚手段。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统一规则,攥紧监管“拳头”。同时,要主动“晒”在阳光下,比如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当这类专家把评分表变成提款机,毁掉的不仅是几个工程,更是市场诚信的基石。各地须拿出决心,从制度源头入手,系统性地堵塞漏洞、强化监管,才能守护好宝贵的公共资源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