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浅探拓展副刊的承载疆界——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栏”为例(2)

专题 | 发布时间:2022-05-29 | 人气: | #评论#
摘要:实用性与时效性。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特点,就是前面所讲过的,数千年来对我国北部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事活动,一直具有极其宝贵的生产规律总结
实用性与时效性。“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特点,就是前面所讲过的,“数千年来对我国北部——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事活动,一直具有极其宝贵的生产规律总结性和实践操作指导性”,因而具有恒久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实用性与时效性。怎样才能把这几个性准确地表达出来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运用、发挥好谚语(特别是农谚)的实用功能和语言工具作用。俗话说,“种田无定例,全凭看节气”“节气抓不好,一年白拉倒”“庄户人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撒进地”。而“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可以用大量谚语来表述。以小满为例:从气候来看,“小满小满,不热不寒”;从农作物的生长期以及当下该干什么农活来看,“小满临,麦满仁”“小满三天遍地黄,再过三天麦上场”“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从当令时鲜来看,“小满苦菜秀”“小满桑葚黑”“小满见三鲜”(所谓“三鲜”,在北方不同地区略有差异,有说黄瓜、蒜苗、樱桃,有说油菜、黄瓜、樱桃,还有说是桑葚、樱桃、黄杏)“小满三日见三黄”(杏黄、麦黄、茧子黄);从地区差异来看,无霜期比较短的晋北地区是“小满前后,点瓜种豆”,而黄河南岸地区却是“惊蛰种瓜,遍地开花”“惊蛰种瓜,车载船拉”,等等。每一个节气都要准确地踏着时间的节点,一个节气“三候”,一候五日。比如“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小暑至”。这不就是它的时效性吗?而且,“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用多种谚语来表述;这些丰富而生动的谚语,无不反映出节气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知识性与科学性。“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内蕴积聚丰富、知识藏量巨大的“信息宝库”,有的节气甚至还蕴藏着历史文化、天道人文的“大学问”。譬如,写春分与秋分,必然要写到春社与秋社;写春社与秋社,也必然要从“立春(立秋)五戊为社”谈起;写“五戊为社”,关乎天道人文的“十天干”即不可或缺,关乎历史文化的“封土为社”“江山社稷”亦不能不谈;写“封土为社”,就会写到远古祭祀“社神”的集会,就会写到“社会”的雏形……因而每一个节气,都具有集群性与散发性的知识点。其中不少知识点,还会成为人们习焉不察的“盲点”。比如,小麦会开花吗?这对不少人(包括农民)来说,有些含糊。有鉴于此,笔者在《小满临,麦满仁》一文中写道:“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飞。’山西老歌《汾河流水哗啦啦》也唱道:‘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也许有人不知‘麦花’为何物?在每年农历的三四月份,北方最晚要到五月份吧,是大麦、小麦的扬花期和灌浆期,它们的‘花’,就是每颗麦粒尖儿上吐出来的比米粒还要小的小白粒儿,小得像雪霰一般,所以范成大才说‘麦花雪白’。”并以农业种植方面的科学知识补充道:“冬小麦的生育期分为十二期: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到小满前后,就是小麦的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所以俗话说:‘小满临,麦满仁。’”这样,就把知识性与科学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趣味性与文学性。把“二十四节气专栏”开在《孺子牛》副刊上,就要展现出副刊文章的特色。换言之,撰写“二十四节气专栏”系列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把它写成从网上搜罗一大堆资料,然后再攒成一篇堆砌材料的说明文。故撰文时,在注意占有材料的独特性和对材料之独到的分析与研究前提下,还要特别注重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这就要求作者“在场”——即“我在”讲述,并要注入“情愫”——即带有感情色彩,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谷雨种大田》如此开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谷雨来临,它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春到人间一卷之》这般结尾:“时逢立春,一家人动手制作春卷、春饼,‘聊把一尊酒,共寻千里春’,多好!”《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如是讲述:“我国古代先民的农业耕种经验之积累,最初是以大自然的某些物候作为参照的——什么花开的时候干什么,什么鸟叫的时候种什么。……(惊蛰)三候‘鹰化为鸠’,‘鸠’指布谷鸟。鸠是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有41属309种,可谓种族庞大。而其中一种‘鸠’的叫声很特别,一般是双音节的‘布谷,布谷’,所以叫布谷鸟。不过,我童年以来在故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是三个音节的‘咕咕——鸠!咕咕——鸠’,所以故乡从来就把它叫做‘种咕咕’,有‘种谷谷’之谐音。前年春天回故乡,跟母亲在姐姐家小住几日,我又听到了它那熟悉的叫声,故特意分辨并确认了一下,没错,就是三个音节的‘咕咕——鸠!咕咕——鸠’,而且‘鸠’的落音很重,颇有号召力!这使我回想起童年时光,每当听到‘种咕咕’在树上发出‘咕咕——鸠’的叫声,我便和顽皮的小伙伴们齐声大叫:‘咕咕——鸠!打连——豆!打下连豆喝稀——粥!’”由于“我在”,不只讲大道理,也讲有趣的故事。这种“我在”叙述的行文风格,以及带着感情色彩的形象描述,是典型的散文化写作,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学性。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