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新华调查|这歪风刹不住,孩子就毁了!

专题 | 发布时间:2021-04-13 | 人气: | #评论#
摘要:发布时间: 04-1221:05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安排部署开展新风2021集中行动,其中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
发布时间: 04-1221:05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安排部署开展“新风2021”集中行动,其中“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是“护苗2021”专项行动的核心内容。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平台、账号利用涉黄信息博眼球、赚流量的问题仍屡见不鲜:有社交软件中存在大量“污”表情;有聊天群、社交平台的话题中发布涉黄图片、语音,诱导色情交易,且这些内容对大多数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轻易可见。

有缩写有暗语 “黄毒”藏在“黑话”里

“黑话”掩护涉黄交易,有青少年参与。记者发现,不少涉黄QQ聊天群名或使用字母缩写;或使用暗语等来打掩护。据群成员信息显示,群人数在300人至3000人不等,“00后”占比在80%左右,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这些QQ群中,记者见到有人用“黑话”进行涉黄交易。记者还在一类“恋人下单群”里发现明码标价的“菜单”:价格从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包括多类涉黄违规活动。

还有微博上,一些超级话题中出现大量与教育场景相关的淫秽图片和露骨评论,其中一些还诱导色情交易或引流至黄色网站。

记者注意到,未成年人能够轻松加入这些聊天群、话题组或观看视频。

“青少年,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认识能力、自控力都比较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告诉记者,“网络涉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刺激,增加诱发性骚扰、性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

难点:技术滥用 防护漏洞 成本制约 流量焦虑

此前,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各类网络涉黄信息的打击力度。国家网信办相关工作负责人明确表示,网上“软色情”信息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社会风气,尤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将集中整治利用“软色情”信息博眼球、赚流量的平台和账号。但要彻底清理“黄毒”仍存现实难点。

——部分新技术被用于传播涉黄信息。记者发现,QQ中支持“阅后即焚”的“闪照”技术成为传播涉黄信息的工具,增大了平台审查难度。

——青少年模式漏洞大。根据有关部门要求,主要网络平台通常都会设置青少年模式。但记者却发现其中漏洞不小:切换至青少年模式后,记者仍能在微信中搜索出大量纯文字“污语言”表情包;在此前加入的QQ群中依然可以浏览涉黄信息。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线的青少年模式对用户均无强制性。用户只需输入密码即可自由关闭青少年模式。多名受访家长表示,这仅对使用家长手机上网的孩子能起一定作用,对自己拥有手机的青少年则效果甚微。

——涉黄信息流量大,令部分平台和账号经营者“欲罢不能”。记者注意到,快手上“露肉UP”流量颇高,部分浏览量高达千万次。部分涉“黄”微博超级话题的浏览量也不少,其中有的高达2000万次。记者在某视频平台上发现,题目低俗或软色情意味明显的视频浏览量普遍高于合规视频。

有业内人士表示,流量不仅是账号经营者变现的真金白银,更是平台经营的生命线,面对“流量焦虑”,清理涉黄低俗内容难度明显。

人工智能等技术潜力大 法律赋能推动平台重视

全国“扫黄打非”办负责人表示,“护苗2021”专项行动中,将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