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2019-02-16 17:26:56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河南报道 2019年春节期间,记者回到了阔别一年的老家——河南省西平县人和乡。走在人和乡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除了感受浓郁的年味,蓦然抬头,一扇斑驳陆离的红油漆大门上方写着“西平县人和供销合作社”的牌匾,分外引人注目。联想到不久前证监会原主席刘士余履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难免好奇:这个听起来充满计划经济时代印记,需要绝大多数的90后、00后咨询父母才能搞清楚的机构,在新时代经营得怎么样? 鼎盛供销社几乎是和新中国同时成立的一个组织。1950年,供销社初建,担负起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使命。 可别小看了这个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在各个村镇必不可少,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农机化肥,村民们都得到供销社采购。 人和的供销社和全国的农村供销社一样,在那个“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时代号召下诞生。 75岁的人和乡政协委员、人和供销社原主任张连甫是1971年进入供销社工作的,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繁华和热闹场景。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建国初期,为了建立农村供销社,每个农民都积极入股,每人一块钱;成立供销社以后,年年分红,大家可以到供销社购买各种生活用品,无论是父亲吃饭喝的酒、下地干活用的犁耧叉耙,还是母亲做饭用的油盐酱醋、做新衣服用的针头线布,以及孩子们上学用的笔墨纸砚等各种学习用品,都可以在供销社买到,那时候也只能在供销社买到。 由于重要,人和供销社成立之时,自然占据着街头最好的位置——毗邻人和火车站。张连甫说,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处在去人和火车站的咽喉要道,不仅便于装卸火车,而且从这里往北乘坐火车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非常方便。 成立之初的人和供销社下设4个分部门:百货门市部,主要经营牙刷、牙膏、针头线脑、布匹脸盆;书店门市部,主要经营笔墨纸砚、书画文具;生活门市部,主要经营油盐酱醋、糕饼点心、香烟火柴煤油蜡烛;生产门市部,主要经营钉锤锹镐、犁耧叉耙、化肥柴油。 一个供销社,几乎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乡镇的国营百货超市。 张连甫回忆,当年供销社地方不够用,在当时公社政府的调解下,人和供销社在京广铁路西侧购买了人和村第四生产队的10亩地,一亩90块钱。他们在那里设立了供销社仓库、办公区、供销社收购门市部,收购烟叶、萝卜、白菜等农副产品,然后通过火车运往外地,鼎盛的时候,萝卜芥菜堆积如山。 1982年和1991年,人和供销社两次扩张,先后购买了约6亩土地。建设了油库和新门市部。新门市部中的生产门市部招牌,还是那一块老招牌,白底黑字扇形排列着:西平县人和供销社,底部横行写着“生产门市部”。这块招牌的一个简化字“卩”(编者注:同“部”,二简字,已被废止),透露了它的真实年龄:40岁左右了吧。
生产门市部的门店招牌,是一块老招牌,白底黑字扇形排列着。(《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摄) 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供销社也日渐衰落。有人给供销社编过一个顺口溜:“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销社。”人和供销社也概莫能外,从之前的“风水宝地”变成了“死角之地”。 人和村村南方向开通了一个涵洞,过往车辆都从那里通过,老供销社门前从此“车马冷落”。再加上铁路一次次提速,旧火车站停靠的列车逐年减少,直至全部取消,这条街也日益荒凉。渐渐地,人们把旧火车站遗忘了,供销社也随之被人们遗忘了。 48岁的村民王洪周对人和供销社的兴衰有着自己的看法,“人和供销社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除了被日益兴起的个体经商户分食市场外,人和供销社还有一个先天不足的短板——距离漯河市太近,农民们去漯河购买东西很容易,严重影响了人和供销社的销售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