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有时会加剧孤独感。他想,会不会是书读多了? 把书读进去“把书读进去”,在张淑宝看来,能开导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工友被降职,来找他诉苦,他试图调动起乐观的情绪,劝工友把“危机转变成机会”。轮到自己被领导骂了一顿,“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在脑海显现,他觉得也能忍。 念初中的大女儿上的培训机构,校长李菲偶然了解到张淑宝在读书考证,很受触动。 那是青岛郊区一个小镇的边缘,有两个大工业园和一批小作坊,住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机构的学生大多是工人子弟。他们的父母收入不高,但愿意拿出工资给孩子上补习班。张淑宝算过,光大女儿上补习班一年就要一万多块,两个女儿的教育投入占到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2021年12月,李菲想,张淑宝的经历或许能给孩子们启发,于是请他做一场演讲,主要面向初中生。 张淑宝很珍惜这次机会,演讲那天,他一改平日简单随意的装扮,把工装铁鞋换成了西裤皮鞋。两个小时的演讲,没喝一口水,这是他第一次被称为“张老师”。 演讲主题是“人要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张淑宝在想,如果20岁就开始自学考试,人生之路会不同吗?但那时没人教他规划人生。 在那个工厂林立的小镇边缘,张淑宝的存在有了一种新的意味,成为“工二代”们的正向案例。 演讲结束后,李菲发现,比起感动,孩子们脸上更多的是惊叹——真的有人“在花几十倍的努力去弥补遗憾”。一个孩子回家后还问父母,“张老师什么时候再来讲课?” 当初嘲讽过张淑宝的工友们陆续有了小孩,对他的态度也从不屑渐渐转变为尊重,经常会在车间请教他如何管教孩子。最困扰这些工人父母的,是孩子光打手机游戏,不爱读书。 前段时间,张淑宝在某新闻平台开设讨论区,最热门的评论是:“实现阶层跨越了吗?月薪几万呢?”更多人追问:考证到底有什么用? 被当成“读书无用论”的主角,张淑宝对此很抗拒,“我凭力气挣钱,养活家人,正大光明”。他觉得跨越阶层不应是读书的唯一价值,“有人说过,质疑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不怕质疑”。 虽然12本证书没有改变他的职业身份,但至少改变了他的心境。三十岁前,他文静内向,读书考证后慢慢开朗起来,不但主持工厂年会,还应邀主持了四五场工友婚礼,提前一周手写主持稿,在家反复背诵。从16岁起打工的艰辛,都“靠读书挺过来,保尔·柯察金胳膊手眼睛都炸伤了,还努力奋斗”。 在前述媒体问答平台上,一位自称曾是农民工、后来成为执业律师的网友在张淑宝的帖子下留言。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上这位律师,他说张淑宝的分享让他想起自己的过去:得益于身边年长朋友的建议和提醒,他从20岁开始考证,虽然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最后终于达成了当律师的职业理想。 张淑宝也想成为那个提醒孩子们的人。毕竟,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