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先行者,蚂蚁可以说开了一个“坏头”。如今,“支付入口+信贷”几乎成为包括腾讯、京东等涉足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的产品标配。尹振涛认为,这次蚂蚁集团被再次约谈后,其他互联网公司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看来,蚂蚁集团所有业务中,支付业务目前是央行管理最严格的。100%保证金上交央行,此前和银行直连的清算模式彻底切换到网联;支付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商户服务、支付场景上,总体和金融业务相关度非常低。而这次监管对支付业务重点放在利用垄断地位的消费者选择权的问题,“暗含对支付宝接近于垄断的基本认定”。 第二,在蚂蚁上市之际,外界争议最大的是其属性问题,此次整改正式给蚂蚁戴上了金融“紧箍咒”: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这也是整改内容的第三条。 而第四条提到的与此密切相关,即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 对于大部分金融业内人士来说,这并不意外。“就是前期整改的一个落地,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而且现在讲靴子落地太早了。”资深金融研究人士张明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这意味着以后要将蚂蚁当作金融机构看待,核心就是控杠杆,但具体的监管落地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则。 “对比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光大集团这三大金融控股集团,(蚂蚁)现在只是定了一个大方向,未来是不是会具体分拆还很难说,但不分拆监管就很难落地。”张明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将资管业务拆出已经是一种纠偏,如果蚂蚁不继续分拆就很难真正纳入到“一行两会”的监管框架中,“是银保监会还是证监会来管?银行犯错有银保监会出罚单,那蚂蚁要监管起来谁来出罚单呢?应该不会一直是‘特事特办’的方式。” 张明表示,此次监管整改的核心在于将蚂蚁的资产负债业务,也就是将表内业务和已经出表但风险仍在表内的业务,统统纳入到银保监会的监管体系,核心要求就是资本充足率,监管主要对象肯定是“花呗”和“借呗”,“在银行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信用卡的,但‘花呗’的门槛很低,这就是问题。”张明认为,此次整改对“花呗”和“借呗”影响极大,“量肯定会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公开质疑:“马云几千亿花呗、借呗,钱从哪里来?先银行贷款,再发ABS。花呗、借呗30多亿资本金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 张明表示,按照银保监会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定期(包括每日、每月等)向银保监会发送很详细的表格,但蚂蚁这类机构没有日报制度,所以监管不穿透的情况下“往往啥也不知道”。“即使是ABS(资产证券化)会披露,但是少有投资人去关心底层资产的质量,因为他们拿的是优先级的。”张明补充表示。 对蚂蚁来说,除了支付宝巨大的流量入口,另一个最重要的支撑来自大数据。在IPO被监管叫停之初,市场就有传言:蚂蚁的大数据要收归央行,即运用到传统银行征信体系,而不是让蚂蚁形成“数据垄断”优势。 这次整改的第二条提到了征信: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对于未来能否继续上市,以及市场关心的“3万亿估值”,张明表示:“结构不理顺很难上市了,但分拆之后估计蚂蚁自己也不想上市了,因为按照金融没估值,按照科技这一块又不赚钱,之前的3万亿其实金融圈的人都不看好,1万亿还勉强能接受,毕竟它主要还是为了变现,给(股东)一个退出的机会。” 张明认为,去年的IPO叫停是件好事,不然亏惨的还是散户。“但不排除它的光环稀缺性还是有人买账,所以即使是按照金融属性,价值可能也不会太低。”张明补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