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香港IPO十大承销商也从被外资投行及本土投行垄断,发展成为内资投行占据主动的局面。 02 “连水”“换鱼”见成效 李小加离任之际,精心总结了他执掌港交所十一年间的重大改革——“连水、换鱼、跨界、改制”。其中的“连水”“换鱼”对港股的影响不可为不深远。 在李小加的比喻里,“水”是指资金,他说金融就是“水利工程师”。而推动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就是“连水”。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先后推出,将内地的“钱”与海外的“券”以及内地的“券”与海外的“钱”汇聚在香港。
(图注:2016年10月13日,李小加在深港通投资者推介会上。) 自沪深港通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开通以来,截止到2020年底,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1.20万亿元,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72万亿元。而2020年,沪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913亿人民币,同比大增119%;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244亿港元,同比大增126%。 “换鱼”则是要从传统的银行、房地产股,换成新经济股。这一项改革可以说与香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上市制度的改革,同股不同权的推出、以及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开放赴港二次上市等举措,让港交所及时拥抱新经济,没有错过这个时代。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便是阿里巴巴。在2014年,同股不同权和合伙人制度没能被香港认可的阿里,转头就去了纽交所上市。 直到港交所修改了主板上市规则。阿里巴巴终于在2019年底重回港股二次上市。
(图注:2019年底,阿里巴巴重回港股二次上市) 小米、美团、快手等新经济公司均受益于此,陆续在港敲钟。 当然,新规也让港交所获益。 2018年共有205家公司在港上市,募资金额在2877.57亿港元,港交所全年IPO上市数量和筹资额双冠全球。到了2020年,港交所IPO募资额已经达到4002亿,位列全球第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报显示,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的154家公司中,64%的募资额都来自50家新经济公司,其中22家为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及/或第二上市公司。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头部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03 新经济企业的春天 与A股的路径相似,中资企业最早进入港股市值前二十强的都是国有企业,银行股居多。 而随着“换鱼”的推进,到了2020年底,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分别以5.41万亿港元、5.03万亿港元和1.73万亿港元的市值位列当年港股市值的第一、二、五位。前二十强里,新经济公司还有京东集团(11位)和小米集团(16位)。
(图注:2020年底,新经济企业位列港股市值排名) 同样是2020年,A股市值前20强里,则首次有7家民营企业上榜。 港股和A股,都在积极变革。 拉长时间线,回到2005年。那一年,国企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中国电信和中国海洋石油将将好占据了当年港股市值前十的半壁江山。 而到了2010年,金融股表现亮眼,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市值全部进入当年港股十强,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还分列2、3位,那一年的港股“股王”则是中国石油股份,市值为2.35万亿港元。彼时,腾讯控股还排在第18位,市值刚刚超过3000亿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