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同意,我就管一下;家长不同意,我就不管了。”小旻说,刚参加工作时,她对学生要求严格,现在已“佛系管理”了,“我周围的青年教师也大都这样”。 得不到家长支持、担心被举报,是许多教师不敢惩戒的重要原因。 目前,学生或家长投诉、举报老师的渠道广、门槛低,理由也五花八门。管得太严或太松,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成为被投诉的理由。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2024年1至8月,他们共接到128起涉教师的举报,其中查证属实的只有7起。 担心把握不好尺度,也是一些教师不敢惩戒的原因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海龙说,有的老师依法执教、依法管理学生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不清楚什么是教育惩戒、为什么要实施惩戒,以及该如何实施惩戒。同时,《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列举的有些惩戒形式和内涵比较模糊,如训诫、教导、管教等,教师在实施惩戒时难以准确把握尺度。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个别教师惩戒学生的方法不当,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偶有发生,如要求学生砸毁手机、手表等个人物品,或是击打学生。 “学生个体差异大,不少孩子心理比较脆弱,挨批评后,如果有过激反应怎么办?”一些中小学教师说,实施教育惩戒,如果引发纠纷,有的校方为了“摆平”往往一味退让。缺乏保障机制,使得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底气”不足。 多方合力 让教育惩戒权落地生根 受访对象认为,保障教师合理、合规行使教育惩戒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教师能力培训,营造包容、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庆某中学纪委书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分层次调研,了解他们对教育惩戒的看法,收集、剖析惩戒失当的典型案例,并编写教育惩戒指导手册,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蔡海龙说,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组织老师、专家、司法部门和家长,共同制定教育惩戒的细则或模板,为学校提供指导,确保学校制定的规则更科学。学校要加强家校沟通,将教育惩戒规则、校纪校规及维权途径等编辑成册发给家长,降低他们与学校、教师产生误会的可能性。 家长要给予学校、教师更多支持、理解和包容。西南某小学教师刘怡说,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标是把孩子教育好,双方不应该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只有得到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我们才能放开手脚管教学生。”刘怡说,希望家长遇事可以先和老师沟通。 西南某小学校长安某等人认为,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突破政策红线;要及时给孩子讲道理,并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接受能力。此外,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实施教育惩戒的缘由和经过,避免产生误会。 蒋安丽认为,当教师因合理、合规行使教育惩戒权而被学生或家长举报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敢于给他们“撑腰”,并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蔡海龙说,相关部门要为教师正当履行职责提供相应保护,避免他们卷入过多的处分、诉讼和责任承担中。 “中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对孩子要有爱心,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惩戒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西南某中学党委书记赖某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注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记者 郑明鸿 张子琪 周思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