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思想退兵”,即新兵入伍后,思想上产生了波动,不愿意承受艰苦的部队生活,受不了严格的管教,以不适应部队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理由,向部队提出申请要求回家。 对于这种情况,部队一般会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入伍所在地的兵役部门、新兵家长也会前来反复做思想工作,但个别新兵依然“铁了心要退伍”,怎么劝服也不管用。文章开头列举的惩处措施,主要就是针对这种“思想退兵”。
新兵入伍后,将进行严格训练管理,少数人会难以适应。图为晋城2015年新兵入伍欢送仪式。(资料图/中国文明网) 我国《宪法》《国防法》和《兵役法》明确规定,依法服兵役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明确了对拒服兵役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极个别公民拒服兵役的处罚,从来都是依法合规的。 2018年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解决入伍新兵拒服兵役问题暂行办法》,对拒服兵役新兵的惩处作出新规定,将以前“思想退兵”作“退兵处理”改为“除名处理”,惩罚办法更加明确严格。 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依然执意退兵呢?笔者分析媒体通报的多起典型案例后,总结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认为军营生活与美好想象不符。 少数人受到一些现代题材的军营影视剧影响来参军入伍,把荧屏上描述的军营生活当作现实中的样子,可到了部队之后,发现新兵营的训练和生活不如想象中那么丰富多彩,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 二是难以适应严格的纪律管理。 现在不少青少年都是“拇指一族”,入伍前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手机,但在入伍后,很多单位考虑到部队秩序和管理要求,只能开放特定的时间使用手机。虽然大部分新兵都能够很快适应,但不排除有个别网瘾重的,平常习惯了刷抖音、玩游戏到半夜,难以习惯不能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日子。
不少部队对手机采取集中统一保管、规定时间使用的模式进行管理。(图/中国军网) 三是入伍意愿不够坚定。 少数新兵入伍,并不是个人自觉自愿行为,而是在家长的要求乃至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入伍,甚至会做出“买房买车”之类的承诺,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连哄带骗”。 他们本来就不是自觉自愿当兵的,入伍后遭遇苦累等问题或挫折,就容易产生思想波动,有的宁愿受惩处也要退兵,甚至认为经济处罚也是父母交,是对父母强迫之举的一种报复。 四是个人愿望太高无法实现。 少数新兵把当兵入伍当作实现个人工作就业、发展进步的桥梁纽带,带有“考学提干”“转士官”“学技术”等明确的个人目标,但当他们到部队后,发现个人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大,甚至偏激地认为当兵“耽误了青春、浪费了生命”,感觉划不来。 五是性格行为偏激。 一些新兵家庭环境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存在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孤僻心理。有的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不愿意接受干部骨干的管教,和战友们聊不到一起去、玩不到一起去,感觉自己“不合群”甚至“被孤立”,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其实“思想退兵”的原因复杂多样,上述几点只是一部分。此外,有些新兵是多种因素交织,这就加大了部队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的难度。 但我们也要看到,从总体上看,“思想退兵”的数量占新兵总数的比例是很小的,只不过因为多家媒体几次报道惩戒措施,而让人产生“思想退兵”数量较多的错觉。尽管来到军营后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但绝大多数人能够进行自我调节,较好地完成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身份转变。 各国都会严厉处罚 军队是一个以严格纪律组织起来的武装集团,很多国家的军队都会存在新兵因不适应高强度训练和严格管教而产生拒服兵役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青年人拒服兵役的比例更高。对此,不少国家推出了非常严格的惩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