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高层

旗下栏目: 高层 国际 时政 热评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总书记眼中的“小康菜谱”

高层 | 发布时间:2020-05-27 | 人气: | #评论#
摘要:新华社 2020-05-27 08:46 字号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配一碟盘州火腿,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饭后再吃点伊春蓝莓,饮一杯安吉白茶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无论

新华社

2020-05-27 08:46

字号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配一碟盘州火腿,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饭后再吃点伊春蓝莓,饮一杯安吉白茶……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还是参加党代会、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总是特别关心特色农产品的产销情况。
 
可爱的网友们甚至用总书记调研过的农副产品,制作出一份“小康菜谱”。这不,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向费东斌代表询问当地马铃薯种植与加工情况,关心复工复产和群众增收。
 
一份“小康菜谱”,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与方略?
 
朴素的愿望
 
播种在偏远地区、养活着一方人的农作物、土特产,关系着脱贫攻坚大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
 
前两天,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习近平3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从那时起,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便成为青年习近平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不变的情怀
 
这份朴素的情结不断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总会出现在大棚里、田梗上、秧苗间、牛舍旁,细察深问百姓“脱贫草”“致富宝”的生产、收入情况。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在重庆华溪村考察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连续几年,在党和国家议政殿堂里,习近平总书记向远道而来的基层代表问情况、碰对策。
 
内蒙古马铃薯、新疆苹果、青海拉面、赣南茶油……不时飘散的阵阵清香,充盈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盼。
 
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总书记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这是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六盘水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在贵州代表团审议现场的一段对话。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的关心关注溢于言表。
 
多看一看,多问一问,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土特产,一点一点进入总书记心中的“小康菜谱”。样式种类多了,老百姓能吃饱了,脱贫致富也有谱了。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的愿望是让乡亲们吃饱。如今,总书记牵挂的是老百姓能不能吃好。
 
农作物、土特产是发展兴旺的根基,它们收成好、销路畅、卖点新,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也才能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