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诉讼阶段,高频出现的鉴定、评估事项同样需要相关机构的协助。 “王大爷,今天天气怎么样?”“10减3等于几?”这并不是闲聊天,而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组织的一场线上司法鉴定,打通了当事人、法院、鉴定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王大爷今年80多岁,虽然几个子女对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处理老人事务,需要对老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定。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鉴定机构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通过多方沟通与培训,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对王大爷进行了“云鉴定”。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据了解,北京智慧法院目前已支持调解、网拍、线上查控等多种跨部门协作,被应用于“云听证”“云勘验”“云救助”等多种场景,解决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阻导致的停滞难题。 “执行层面更需要跨部门协作,群众对执行信息化的司法需求越来越强。”北京高院执行三庭庭长段鹏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目前全市法院已广泛利用信息化方式开展线上办案,并畅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嵌入“互联网+监管”系统,完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以智慧司法推动社会治理。 强化群众监督 助力基层治理 来法院打官司的人通常都想尽快了解案件进展,可找法官时经常碰到法官因开庭、外出调查等无法接听电话的情况。 为精准响应当事人诉求,北京法院打造了多元化的联系法官智慧体系,如今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北京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智慧执行”App都能找到法官,打破当事人联系法官的“时空壁垒”,并通过建立督办和回访机制,实现了联系法官到位率达100%。 在此基础上,北京法院还建立庭审智能巡查,实现对全市三级法院接待窗口、数字法庭的实时查看和智能监测,自动识别记录法官不规范司法行为,实现监督全覆盖、执纪智能化。群众留言监督办理系统将“给大法官留言”平台嵌入“诉讼服务一体化系统”,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实行全程留痕和智能监督。 找法官,不仅是参与诉讼群众的需求,还是基层党委政府的治理之需。社区一个电话,法官上门解决纠纷;楼宇党委一个电话,法官送法到楼宇;司法所一个电话,法官上门指导调解…… 自“12368”诉讼服务热线新增诉源治理专线以来,北京法院直接对接街道乡镇党委政府,为基层一线提供法律支持、指导调解、司法确认、普法宣传等一整套法律服务。在提供司法服务的同时,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主动融入首都接诉即办改革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工作新模式。 在版权纠纷领域,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携手打造“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平台”2.0版本。“通过司法标准前置、数据的跨链验证与获取、国家级行业协会数据上链等机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助力版权纠纷高效化解。”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助理李珂称。 在金融纠纷、物业纠纷等领域,北京金融法院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共同建设上线全国首家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实现全流程在线区块链存证、诉前调解、文书自动生成等诸多功能;朝阳法院、丰台法院等对电子存证取证进行全程监督,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诉源治理模式创新。 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说,北京法院将继续探索现代科技在法院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将科技深度融入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司法保障、审判管理、诉源治理等各项工作中,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数字正义的红利。(记者 徐伟伦,漫画:高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