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文化

旗下栏目: 音乐 红木 收藏 艺术

京西深山区一金代石碑断成两截(2)

文化 | 发布时间:2025-03-25 | 人气: | #评论#
摘要:在人防措施方面,灵峰寺遗址地处深山区,没有房舍等一系列生活设施,派人24小时看护并不现实。而且此地尚不通车,往返一趟需徒步9-10公里,高低落差

在人防措施方面,灵峰寺遗址地处深山区,没有房舍等一系列生活设施,派人24小时看护并不现实。而且此地尚不通车,往返一趟需徒步9-10公里,高低落差在700米左右,且多为崎岖陡险的非铺装路面,这给徒步巡查带来较大困难。而在技防方面,灵峰寺遗址远离村民聚居区,甚至有些与世隔绝,安装监控摄像头的难度较大。

有文保志愿者认为,因地制宜判断,灵峰寺遗址适合采取必要的“物防措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作出标志说明。文保标志牌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和告知的作用,但在灵峰寺遗址,北青报记者并未见到文保标志。

灵峰寺建于隋代毁于明末

对于灵峰寺的历史,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上有一篇发表于2012年、题为《巍巍大房山》的文章,作者马垒在文中记下了灵峰寺的兴衰变迁以及他对灵峰寺碑记的担忧。

文章中介绍,灵峰寺的创建可追溯至隋代,历经唐代、辽代、金代累有扩建。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建中都,后于大房山建金陵,灵峰寺正处于金陵范围之内。在金代,灵峰寺不仅为著名佛寺,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为当时朝廷所重视,但金代是一个短命王朝,伴随着金朝的灭亡,这座高山古刹由盛转衰,在明朝末年被彻底摧毁。

对于灵峰寺碑记,马垒在《巍巍大房山》一文中提出担忧——该碑是研究金代灵峰寺建寺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遗憾的是此碑横躺于乱草荒冈之中,无人问津,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碑文很快将剥落殆尽,灵峰寺之建寺历史便无从考证。

灵峰寺遗址上的柱础

北青报记者在灵峰寺遗址探查发现,这里已经丝毫看不出古时的建筑格局,但在地面上仍可发现古朴的柱础石、勾纹砖,印证此地曾有建筑。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当地建寺的直接证据,灵峰寺碑记上的18行碑文,历经831年的风雨变迁,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并未产生肉眼可见的剥落。只是曾经完好的石碑断开,着实令人遗憾。

石碑被人搬动时摔断的可能性较大

对话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

北青报:石碑是自然断开还是遭到人为破坏?

刘卫东:通过照片分析,这块石碑断开很可能是受到人为影响,雪白的断茬如刀锋般尖利,而且明显是新茬。根据这块石碑的体量判断,其重量在1000斤以内,普通人站在石碑上很难将其踩断,石碑表面也没有锤击痕迹,不像被砸断,其被人搬动过程中摔断的可能性较大。

北青报:您认为这块石碑还有可能修复吗?

刘卫东:在北京地区,不包括经幢与刻经,金代的石碑现存已知不超20件,因此这件石碑十分珍贵,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最好能完整示人。如对石碑进行修复,不建议对其进行粘接,因为接缝处溢出的黏合剂容易影响到碑文。可以考虑用打暗榫的方式,将钢钎埋在断茬处,上下对齐合缝即可。

石碑断开处

北青报:此碑如何展示更为妥当?

刘卫东:从阅读角度来说,石碑还是立起来更便于观赏,但这块碑的榫断了,碑座也不见了,已很难立碑。如果原址保护,建议还是将其平放,但最好修建一座保护棚遮风挡雨,修筑成本也不高。如果通过专家论证,认定其没有原地保护价值,需要运至异地保护,也可以考虑将其封护好,搬运到更加安全的地方集中展示,让更多公众了解这件文物的存在。

北青报:这样的山野石刻该如何保护?

刘卫东:这件碑刻地处偏僻隐蔽的深山区,文物部门已登记在册,说明以往的文物普查覆盖较为全面,但保护起来也非常棘手—— 若想确保文物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但在深山老林中这“三防”很难完全实现。建议相关部门还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如在现场设立文保标识,起到告知和宣传的作用,进而营造敬畏文化遗产、自觉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北京新华佳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44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406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3228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