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当时的临城县第二轻工业局组织成立了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开启了邢窑窑址调查和邢窑恢复工作。从夏到秋,几个月的寻找一无所获。直到10月4日,小组成员在祁村和西双井村发现了三处窑址。他们不仅捡到了粗白瓷,还发现了洁白如雪的细白瓷。 这是邢窑考古以来,人们首次发现具有典型唐代邢瓷特征的细白瓷。得知消息后,多位陶瓷大家专程从北京赴临城县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基本认定祁村、西双井村窑址为唐代邢窑遗址。 此后,仿佛触碰到了神秘机关,更多的窑址陆续被发现。1984年,在内丘西关北窑厂遗址首次发现2片透影白瓷残片;1987年10月,再次尝试在内丘西关北挖掘,出土大小透影白瓷标本300余片;1997年9月,在邢台市区顺德路北路,发掘面积80平方米,出土一批能代表隋代邢窑烧造水平的瓷器上万件(片);2003年5月至8月,考古人员对原内丘礼堂、电影院窑址抢救性发掘,发现10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盈”“翰林”款白瓷及印花瓷、唐三彩等,还首次出土了10多片“官”字款白瓷标本……到2011年,已确认邢窑遗址30多处。 “邢窑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内丘县、临城县、襄都区、信都区四地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河北省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贾城会说,邢窑在其兴盛之时,其实是一个绵延百里的庞大窑区。 2012年,邢窑考古迎来了一次飞跃,并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年4月,内丘县进行城区改造,工作人员在粮贸大厦区域发现了红烧土和碎瓷片,红烧土是土壤长期受火烘烤而形成的。种种迹象表明,此处很有可能存在古窑遗址。当地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工程停工另选他址的决定,进行长达半年的考古发掘。 据邢窑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李建华介绍,此处遗址考古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共发掘出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灰坑144座、灰沟6条、水井35眼,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超过20万片。 如今,在这座窑址上,是内丘县邢窑遗址博物馆。置身主展区,凌空而建的钢架环廊和星辰般的点点灯光,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低头瞬间,几座古窑炉便撞入眼帘。在遗址博物馆旁,便是邢窑博物馆、邢瓷文化体验馆,以及正在修建的邢窑遗址公园,它们所处区域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邢窑文化旅游区。 邢窑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正是邢台市依托邢窑遗址和出土文物来展示邢窑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临城,邢窑博物馆也展示有邢窑白瓷、青瓷、颜色釉瓷和唐三彩等各时期器物、标本、窑具,与邢窑烧制技艺展示馆、邢瓷体验中心相得益彰。 当前,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邢窑遗址,邢台市在积极寻求突破。 2024年11月,《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实施,对邢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象、名录保护制度、列入名录程序、名录动态管理、具体保护措施以及资源普查、建档、更新等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更好地保护窑址、窑具、器物、典籍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造型、色彩、装饰、设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立体、完善的邢窑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法治支撑。 复烧之路 尽管到了冬季,临城县邢窑博物馆依然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学习、参观。“很多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邢窑满是热忱,看到他们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张志忠说,邢窑遗址发现之后,邢瓷研制人员立即投入复烧工作,时年17岁的他也参与其中。 1983年9月,当时的河北省轻工业厅牵头,在临城县成立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化工学院、唐山市陶瓷研究所、邢台市陶瓷厂以及原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的技术人员参与了邢窑恢复研究工作。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4年多的研究实验,他们成功烧制出18种邢窑典型器物仿制品,撰写了《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造型装饰研究》等4篇报告,绘制了《邢窑造型装饰图集》《古代陶瓷造型装饰图集》及《邢窑造型装饰编年表》。 为找到更多邢白瓷器型的参照物,邢窑研究组成员开启多地寻访之旅,却一无所获。“在其他的地方找不到,到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陕西西安会不会有收获?”张志忠与同事最终在西安见到了大量邢窑文物。由于当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不许触摸、拍照等。他们边看边画,需要测量的时候,就用手一拃一拃在瓷器周围隔空比量,用尺子精准测量比划长度,勾勒邢瓷的轮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