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庆在日后的金石志里其中写道:“2017年正月的一天,格外晴朗,我和宝堂先生有一次踏上了拓碑寻宝的征程。我们两人在寻找有代表性的碑文中,无论是道教、佛教、儒教碑文,还是功德碑、墓志碑、事件碑、红色革命碑,只要是对武安历史以及后人道德教育有帮助,我们都努力拓回。当拓回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教育系统褒奖抗日英雄田静渊烈士碑文,喜出望外,认为收获不小。后我们又探访了梁沟兵工厂旧址,及焦寺几个村庄,感到收获仍然不大。当我们走到连凡村的小庙前,有一块不到一米高的、似碑非碑的石柱,发现有模糊文字的痕迹,清理后,看到了碑文中有一行“每斗米1200文”的字,认为这可能是一座记事荒年的碑。随之,把尘土清理干净以后,看到有记载明崇祯末年战争年代的字样,第一次拓完后,字迹并不清楚,进行多次锤拓。” 神钲东山雨,金石春弦声。数月,《金石翰缘》楹联、匾额部分成册。又数月,《金石翰缘》大事记、功德、名胜、墓志部分成册,在众人期盼第三册的时候,他们从收集的一千一百多幅碑文拓片中精选,将三个分册合一,决定冠名《武安金石志》付梓出版! 两年来工作量何其之大——筛选、分类、辨认、抄录、断句、解读……东山公园那几间文史室里,每日的功课都成了青灯黄卷的修行。 文化终赋予他们清澈的灵魂。每每闲暇,他们翻看金石志,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感觉是一件幸福的事。 距今三百年的安国《河南漳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中,披露出股份制管理制度的规定,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吻合。该石碑为龙首,为清代同治四年(1862年)立,通高337厘米,宽89厘米,厚29厘米,首额阳刻“恩德博洋”四字,碑阴为捐资人姓。该石碑仍竖立于祁州(安国)药国庙之中。武安地方研究专家张华民曾前往寻访,因这块碑的主角之一,是妻子的先祖、武安帮会首梁玉堂。他将四百个在安国的武安商户名字抄录下来,带回武安,成为武安商帮文化重要的实物证据。 南沟村《李尔育紫光堂帖》共有十六块,原在李氏祠堂。从碑帖看出,这位崇祯十年的进士,曾任江南屯田水利布政使参议,为官政绩斐然,“文章经济两擅其长”。是个文武双全的好官。但从帖子中就可以看出此人的了得之处——《远宦帖》、《都邑帖》不再话下,连独坐、湿热也要写个帖子,可谓风雅之极,是个十足的雅士呢。 常杨庄村《均安碑志》记载了长社川五村的“联合宣言”——为民除害,和睦向善,积善行德,戒毒戒盗 。堪称全体村民的行动纲领。 西通乐村留下的明万历皇帝《圣御》中写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相邻,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是典型的政府行为下的《乡规民约》。 武安淑村镇《朱耀德遗嘱》碑文的内容,可与朱子家训相媲美。 …… 碑文拓片不一而足,其内容涉足地域、河流、变迁、变革、家事、民俗、书法、楹联等诸多种类,可谓一部武安地方风俗风物大全,真实诠释了地域性金石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本土文化研究专家、武安神钲书院院长安秋生评价说:“一本《武安金石志》,其价值是多元的,数千幅碑刻拓片,作为一种有形的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传播文明、延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看来无比珍贵,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武安人的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家族传承、风景名胜、精神信仰、道德操守、艺术水准等,其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它是武安文化缔结、演变而长盛不衰的基因。” 金石可镂,翰墨传情。留志的人,依旧沉浸在金石的翰墨香气之中,至今兴致盎然—— 因武安是他们的家乡,文化是武安人的精神乐园! (图片由东山公园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