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乌海段全长105公里。在乌海实施以煤矸石为主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修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说。 乌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其他一些地区,不仅有大量煤矸石,还有沙地、盐碱地、荒草地等众多未利用土地。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焦秉智认为,通过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有助于改造未利用地的土壤生态,对于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强调“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让煤矸石进入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提升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健康,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最好体现。”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卞曙光说。 精准施策形成合力 煤矸石综合利用是煤炭能源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目前,国内积存煤矸石达几十亿吨,每年新增煤矸石亿吨级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对煤矸石多组分梯级利用模式尚未建立,现有煤矸石无害化处置与综合利用的规模能力,明显已不能满足煤炭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任何单一的解决方案,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如此量大和复杂交互的固废问题。”舒新前建议,选择像乌海这样的重点地区,开展煤矸石固废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园和大宗固废安全处置与生态修复基地建设典型示范,构建煤矸石大宗固废全组分利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固废循环利用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煤矸石大宗固废的有效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化减量。 刘建明表示,用固废改良土壤并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需要产业政策和规划、法规、标准规范建设等形成合力,特别是在政策层面能够有新突破,在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以及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购销配额等方面,对相关地区和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具体来看,在优化煤矸石综合利用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政策的激励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热情;同时还要考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层层传导、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产业政策的引导性和针对性。”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峰说。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表示,随着煤矸石利用技术不断创新,煤矸石堆场生态修复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煤矸石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仍需加大力度,多方形成合力仍有较大空间等,“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煤矸石综合利用领域;另一方面,须深化政学产研用协作,形成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合力。”(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