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大舒 果壳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疫苗的出现 。
SARS和MERS流行的时候,就有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但这两次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医药厂商对此的研究自然纷纷中止。如今,全球仅剩少数几个团队在进行相关的疫苗研发。
无论是疾病流行时对疫苗的火热开发,还是降温后的少数探索,冠状病毒疫苗从来没有机会被仔细探讨和广泛使用过。
图 | pixabay
只有一种冠状病毒除外,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有了针对它的疫苗[1]。近百年来,这种疫苗被广泛使用, 不过,是给鸡用的,而非人。
鸡的冠状病毒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在鸡的呼吸道中发现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2],随后,在人鼻腔冲洗液和其他动物身上也陆续发现了与IBV结构相似的病毒。因为病毒的表面都有皇冠状的纤突蛋白,所以就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顾名思义,经由呼吸道感染鸡,造成鸡的呼吸系统疾病。不过,不同的IBV毒株,有的会攻击鸡的肾脏,有的会攻击输卵管。鸡的其他器官,如腺胃和盲肠扁桃体,也都分离到了IBV。
养鸡场成了疾病传播最快速的场所 | pexels
鸡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性食物来源之一,早已被规模化饲养。大型养鸡场里,成千上万的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此地就成了疾病传播最快速的场所。感染IBV的鸡,呼吸道分泌物和泄殖腔排泄物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很快,IBV就成为了严重威胁养鸡产业的重要病原体。
生病的鸡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也长不好肉。被IBV攻击过生殖系统的母鸡,生殖系统会出现不可逆的病理变化,进入产蛋期后,无法正常产蛋,有的产蛋量降低,有的只能生出奇形怪状、蛋壳又薄又软的蛋。
感染过IBV的母鸡生出奇形怪状的蛋 | 文献[1]
肉鸡不长肉、蛋鸡不产蛋让养殖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没有IBV疫苗,现在的鸡养殖产业肯定是另外一个面貌。
第一个冠状病毒疫苗
IBV感染鸡,也能感染鸡胚胎(受精并发育中的鸡蛋)。
虽然在不同动物宿主、宿主的不同发育阶段,或者不同的器官组织环境下,很多病毒都能生长复制,但每个毒株都有其最适应的环境。如果让对A环境更适应的病毒在B环境下连续传代,病毒会为了适应B出现变异。虽然此时,病毒依然有感染A的能力,但对A的致病性会降低。
连续传代的病毒进入A体内后,不致病的病毒能够训练宿主免疫系统辨识和杀灭病毒,使A获得免疫能力。脊髓灰质炎弱毒活疫苗就是在猴肾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弱化病毒后得到的。第一个IBV疫苗用的也是这种原理。
给鸡胚胎蛋接种病毒,Dr. Stan Foster | Wikimedia
兽医在鸡胚胎中不断传代IBV,最终在1942年得到了对鸡致病性很弱的Mass 毒株,并以此作为疫苗[1]。Mass弱毒活疫苗预防IBV感染造成的呼吸道症状卓有成效,直到现在,这款疫苗和它的同型弱毒株仍被广泛使用,几乎世界上的每一只鸡都接种过它。
没错,第一个对冠状病毒形成的人工群体免疫,出现在鸡群里。
可弱毒Mass活疫苗没有让人们轻松太久。1957年,兽医们发现了不能被Mass活疫苗免疫保护的新毒株。五年后的1962年,会攻击肾脏的IBV毒株也横空出世了[1]。新毒株让仅能预防呼吸系统症状的Mass活疫苗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