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霞并不需要保险公司给她缴纳社保。实际上,保险公司也并不给大部分员工缴纳社保——他们签署的是代理人合同,本质上是劳务关系。 “劳务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法律效果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浙江晓德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文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主要为劳务关系的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而劳动合同关系恰恰相反。 他还指出,劳务关系主要适用《民法典》的规定,劳动合同关系主要适用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劳动人事法规。
出门旅游的退休老人(图源:图虫创意) 许霞的代理人模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网络上调侃的“把员工转成合伙人”。 一位在云南做餐饮的老板东东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自己的确在考虑把员工转成合伙人的可行性。 “我有三家门店,大概二十个员工。员工流动率比较大,不交社保其实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东东坦言,根据他的初步计算,如果给大家都交上社保,每个人每个月得多花一千多块。“现在餐饮利润率是非常薄的,大家甚至都要赔本赚吆喝。如果真都要上社保,我的三家店可能至少得关两家。” 至于把员工转成合伙人的模式,东东认为这是自己在寻找的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至少能避免自己的店铺走向倒闭。改聘退休员工也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他计划先“观望一下”。 不过,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康德智库律师张秀红在采访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法律层面,劳动关系与合伙关系本质不同。 “劳动关系强调的是‘从属性’,表现为考勤管理、绩效考核、发固定工资;合伙关系则以‘平等性’为基础。如果公司仍然要求所谓合伙人打卡上班、接受管理、按月领薪,这种关系的本质依旧是劳动关系。因此,把员工改叫‘合伙人’,并不能让社保义务凭空消失。”她说。 张秀红表示,一旦发生纠纷,劳动仲裁和法院更看重实际用工方式,而不是合同上的称谓。企业不仅可能被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还将被责令补缴社保、支付滞纳金,同时还要承担工伤、加班费、违法解除赔偿等一系列风险。 “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种模式被大规模复制,劳动者的基本保障将被架空,社会保险制度也会失去应有的稳定性。所谓‘灵活用工’如果异化为‘规避用工’,实际上是在消耗劳动者的安全感与社会信任。”她说。 上了十天班,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许霞结束了在保险公司的工作——留下了自掏10万元给自己购买的一份保险。好在说走就走,来去轻松,足够“灵活”。 在回老家帮父亲拔了几天花生后,自称“劳碌命”的许霞又捡起做了一半的社区团购店商业计划书。她计划着,把店开起来后找几个退休的同龄好友一起来经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们这工资高不到哪里去,但就是大家热热闹闹地一起,多开心嘛。” 职工养老保险缴纳人数5.34亿 和许霞的经历略有区别,柳青并没有传统职场经历。她和丈夫一起经营了一家玩具店超过20年。在2019年之前,店铺的经营权转给他人,她也乐得在家休息了两年,把小家重新整修了一番。 按照她的计划,休息两年后,年近三十的儿子就能成家,张罗完婚事后帮孩子带小孩,人生圆满。“我特别喜欢小孩。”柳青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但事情没能按照她的预期发展。去年底,柳青拿到了第一份养老保险,两千出头,照她的话来说,“够全家喝粥喝饱”,但好在有原来经营店铺的留下的一些积蓄,生活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儿子的婚事迟迟未定,带孙子的计划遥遥无期。 “跳广场舞认识的那些姐妹,她们天天嘴里抱怨带孙子孙女‘累死’,其实那个语气都是有点炫耀在的。”柳青向记者吐露心声,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一次吵架,儿子对她说:“这么愿意带孩子就去幼儿园上班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