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研究人员强调,并非所有脑沟深度都与认知能力相关,且沟壑可能随经验和年龄变化。认知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教育、训练等后天因素。目前,该团队正在开发新型脑图谱软件,以更精确地识别个体脑沟差异,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 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传统观点,也为理解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未来,脑沟形态或将成为个性化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指标。 2、科学家造出“吸碳”电池,连火星都能用! 英国萨里大学的科学家在环保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一种新型锂-二氧化碳电池,不仅能高效储能,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有望成为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更环保的替代方案。 此前,锂-二氧化碳电池因效率低、寿命短、依赖铂等昂贵材料而难以推广。但萨里大学团队通过引入低成本催化剂磷钼酸铯(CPM),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验显示,改进后的电池储能能力显著提升,充电能耗降低,并可稳定运行超过100次循环。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标志着该技术向实际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若实现商业化,这种电池可帮助减少车辆和工业排放,甚至有望在火星大气(95%为二氧化碳)环境中使用。 研究人员指出,这类电池的核心挑战在于“过电位”——即启动反应所需的额外能量。CPM催化剂能有效降低这一能量损耗,使电池充放电效率大幅提高。为探究其原理,团队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发现CPM的多孔结构为化学反应提供了理想载体,同时电池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锂可稳定分解,确保长期使用。 这一突破表明,无需稀有金属即可制造高效锂-二氧化碳电池,为开发低成本、易量产的储能技术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对材料性能的进一步优化,该技术或将成为兼具清洁能源存储和碳减排功能的实用化解决方案。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躺着也能减肥?科学家发现细胞燃脂关键机制 科学家可能已找到解决肥胖问题的新突破口。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肌肉细胞中一种名为MTCH2(简称“米奇”)的蛋白质在代谢调控中起关键作用。早期小鼠实验显示,关闭“米奇”基因不仅能显著提升代谢效率,使小鼠抵抗肥胖,还增强了肌肉耐力和心脏功能。该研究最近发表在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刊物《恩博杂志》(Embo Journal)。 在研究中,团队进一步证实,抑制人类细胞中的“米奇”蛋白可加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燃烧,并阻止新脂肪细胞形成。此前小鼠实验还观察到,基因编辑后的个体肌肉纤维增多,心脏功能和运动表现改善。 研究揭示,“米奇”蛋白是调控线粒体功能的关键开关。当该蛋白被删除时,线粒体网络崩溃,能量生产效率下降,迫使细胞进入持续“燃脂模式”——优先分解脂肪供能,同时抑制脂肪合成。此外,“米奇”蛋白缺失会阻碍脂肪细胞分化,从源头减少脂肪堆积。 魏茨曼研究所的转化研究部门已启动合作项目,计划开发靶向抑制“米奇”的小分子药物。这项突破性发现为肥胖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未来或可实现减脂同时避免肌肉流失。 2、40年谜题终破解!火星条纹与水无关? 长期以来,火星表面出现的暗色条纹被认为是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引发了关于火星宜居性的讨论。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这些条纹更可能是风力作用和尘埃移动的产物,而非液态水形成。 美国布朗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超过86000张高分辨率火星图像,绘制了首张包含50多万条条纹特征的全球分布图。通过对比温度、风速、尘埃沉积等数据,研究发现这些条纹的形成与液态水无关,而是与高风速和尘埃活动密切相关。 这些条纹最早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维京号探测器在1970年代发现,部分会季节性出现(称为“复发性斜坡线状痕迹”,RSL),而另一些则长期存在。过去有理论认为,季节性条纹可能由地下冰融化或含盐卤水渗出导致,但新研究支持干燥成因,如尘埃滑落、尘卷风或岩崩。 这一发现对未来的火星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条纹区域确实不含液态水,NASA在规划探测任务时可以减少对微生物污染的担忧,从而更灵活地选择探测目标。研究团队强调,大数据分析帮助科学家在派遣探测器前就能排除错误假设,提高探测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