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接连对原料药扑尔敏、冰醋酸企业垄断案件实施行政处罚。
监管部门“动真格了”,让原料药垄断的话题又一次上了舆论前台。
扑尔敏被广泛用于生产鼻炎片、维C银翘片等2110种感冒和过敏类药物制剂,但目前仅有3家企业拥有扑尔敏原料药生产资质。
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为原料药厂商垄断行为提供了便利。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原料药垄断问题,需从改变原料药审核制入手。“尽快推进原料药审批制度改革,如果大型制剂企业都能自己生产原料药,原料药企业数量变多,就没办法垄断了。”
此外,当前的处罚力度对垄断行为是否能起到足够震慑作用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加大罚款力度、对垄断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等提议被频频提起。
原料药最高涨幅达100倍
2019年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文称,对两家扑尔敏原料药企业实施垄断行为依法处罚1243.14万元。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市场监管总局刚对另一起冰醋酸原料药垄断案件的三家涉事企业罚没1283.38万元。
近年来,原料药价格暴涨的话题层出不穷。2018年,原料药扑尔敏市场价格在一个月内涨价58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重要原料苯酚,更是从230元/kg暴涨至23000元/kg,涨幅达100倍。除此之外,肌苷、异烟肼、别嘌醇片等原料药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价。
羚锐制药董事长熊维政、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都曾公开表态,认为原料药价格不合理增长已严重影响到制剂的正常生产。
“目前,医药市场上作为原料药的冰片已经由原来的6-7万元/吨,上涨至24-25万元/吨;樟脑也由原来8-9万元/吨,上涨至30万元/吨。”熊维政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说道。
所谓原料药,指的是药物当中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只有经过一定的制备,才能成为临床应用中的药品,按类别大致可分为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激素类和特殊原料药四大类。
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委员房志武此前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将原料药比作电脑芯片。“为什么说是芯片呢?一是含量非常低,一颗药里面只有几毫克。第二是极其重要,就像一部电脑一样,芯片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没了这几毫克,药就不起作用。”
随着原料药价格上涨,继而带来的便是成品药出现涨价、断货的现象。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原料药提价造成的成品药上涨的后果,最终都会落在医保或者患者个人身上。”
2019年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器械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发布通知称,2018年5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有108项药品申请撤销挂网,并递交全国统一不供货承诺函。通知称,药品停产的原因是原料上涨、生产线改造、环境污染等原因。
2018年11月7日,辽宁药采中心发布2018年第3号短缺药品预警预报,称15个药品企业由于原料、生产线改造等原因造成产能不足;6个药品企业由于采购不到原料药而停产;2个药品以原料药价格上涨、中标价格低为由不能正常供应。
此外,根据各地药物采购平台的信息,上海、浙江、山西、黑龙江等多地发布的短缺药物清单涉及数十种药物,有的药品被多省纳入供应紧张清单,有的药品为保证供应被移出低价药清单并取消低价药挂网,不得不以更高价的同类药品代替。
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
原料药领域内的短缺及垄断现象为何在近年来愈演愈烈?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回应澎湃新闻称,原料药领域内的垄断行为多发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部分原料药生产厂家少,只有几家甚至一家生产,呈现寡头或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二是由于近几年成本上升,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大范围减产、停产;三是众多品种的原料药市场规模不大,易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