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媒体
03-1300:15
00:41
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新华智云公司合作,通过“媒体大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梳理,分析解读新版报告,与最高人民法院历年的工作报告进行对比,有何新发现? 力度!“基本解决执行难”如期达成 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占了相当的篇幅。媒体大脑梳理发现,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内容最早出现在1988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此后历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三次分别是2018年的9次、2011年的8次、2000年的7次。而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这一方面内容足足出现了22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部署,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3月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三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全力攻坚,共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今年的报告中所说:“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各级法院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 温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出1589份! 道路千万条,人身安全第一条。 媒体大脑梳理发现“人身安全”一词在1987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最早出现,“人身安全保护令”一词的出现却是在29年后的2016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各级法院共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1589份。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明确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包括的措施,即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等。 速度!全面建设“智慧法院” 科技在进步,法院自然也不能落后。 媒体大脑分析数据发现,“智慧法院”一词首次出现在2016年,但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有更多的词条跟“智慧法院”关联在一起,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其实早已和你我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你经常网购,你会发现国内多家电子购物平台早已推出“司法拍卖”,大到一套房子、一辆车,小到一件家具、一部手机。通过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为当事人节约佣金205亿元,有效祛除拍卖环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如果你遇到欠债不还的“老赖”,“智慧法院”的建设着力解决查人找物难题。目前,全国各级法院建成的网络查控系统已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覆盖存款、车辆、证券、不动产、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 这些还只是“智慧法院”的“冰山一角”,“司法大数据和服务平台”“类案智能推送”“法信智答版”“智能语音云平台”“智能辅助”“电子诉讼应用”“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电子送达”“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等等,这些带有高科技意味词汇的背后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和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