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洁取暖改造后群众生活成本增加的问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表示,这一情况客观存在,需要重视。“经济成本是清洁取暖的重要影响因素。”清洁取暖改造应审慎把握,并基于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资源禀赋等因素,遵循用户可承受、政府可支撑、运行可持续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招标采购、补贴与评估机制。
清洁取暖改造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提前布局,稳步推进,真正实现“百姓用得起、政府补得起” 在冯相昭看来,清洁取暖改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如果选择‘煤改气’,就需要健全改造管理机制、制定惠民政策,单施工过程就有规划设计、管道铺设、安全监管等流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样,选择‘煤改电’,也面临着改造流程环节复杂、补贴依赖度过高等挑战,需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进。” 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实施耗费时间,对百姓房屋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同样重要。“如果保温条件没有改善,不仅会影响取暖效果,还会增加能耗,加重成本。”冯相昭认为,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一刀切”禁止原有取暖方式,无疑会影响老百姓生活。
“要做到可持续的清洁取暖,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提前布局,稳步推进,实现‘百姓用得起、政府补得起’。只有把调研功课做扎实,宣传引导工作做足,各项配套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让百姓过上‘绿色暖冬’。”冯相昭说。 “‘四个宜’就是在北方清洁取暖实践中得出的判断。要确保支持经济增长的能源供应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调研室主任罗佐县认为,应积极创造“四个宜”供暖条件,如果暂时不具备,烧柴取暖也应该被允许。 2013年以来,我国雾霾治理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效,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相关政策制定,基本遵循“分步走”原则,体现出先立后破的思路。我国在推动清洁取暖工作过程中,同样明确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新改造还没有通气、通电的,坚决不允许拆除原来的供暖设施,原来烧煤就烧煤,同时还要保证补贴到位。 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意味着在推行清洁取暖工程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百姓能够温暖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