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防控方面,目前正在采取强力措施,我国整体加强了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力度,相比于2003年的SARS疫情,防控反应更快,力度更大:一是已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最高级别的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是武汉市已经关闭整顿华南海鲜市场,对人员进出武汉采取管制措施;三是已经建立了疫情信息每日通报制度;四是已经发布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诊疗指南。 但应同时注意,由于病毒在冬季更加活跃,加之临近春运导致的人员大幅流动,此次疫情控制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2. 影响:民众恐慌、考验公共应急和治理能力 2.1 造成恐慌,短期冲击部分行业 截至2020年1月23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已经确诊超过600人,死亡17例,同时呈现出扩散趋势,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精神紧张,部分地区口罩等防护用品脱销。 参照以往类似案例,预计疫情不会显著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短期将主要冲击客运、旅游、餐饮及零售等行业。 2.2 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卫生系统的应急能力 自12月31日起武汉市卫健委即建立了疫情通报制度,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一是前期发布频率偏低,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10日仅发布4次通报,与之后几乎一天一报的频率相比明显偏低;二是2020年1月10日-2020年1月17日之间新增病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从41例增加至45例,而2020年1月18日后新增病例快速飙升;三是部分通报内容有待商榷,如未通报“14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信息,并强调“可防可控”、“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此外,2020年1月1日对八名“谣言”发布者的处理缺少依据。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众的误解和恐慌。 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同样考验我国卫生系统的应急能力,如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制作诊疗指南、资源调度等。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尽管经历了2003年SARS的惨痛教训,但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仍然感染了至少15名医护人员,说明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水平尚有不足;制作临床诊疗指南方面,武汉同济及武汉协和已经于1月22日发布了临床诊疗指南;此外,还需要加强床位、检测试剂、检测技术人员等资源的调度,使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3. 应对:信息公开、科学防控、群防群控 3.1 充分借鉴2003年SARS的经验及教训 2003年SARS疫情持续约8个月,造成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原因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因素,一方面SARS是新型病毒,传染性强,无特效药;另一方面是政府在中早期对信息公开重视不够,疫情通报频率在最初5个月仅每周公布一次,且存在迟报、瞒报现象,此外病毒分离鉴定出现错误,导致错过了控制疫情的宝贵时机。此外,院内感染控制不力导致医护人员被感染也是SARS疫情中的突出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此次武汉冠状病毒疫情建议如下:一是信息充分公开,保持每日疫情通报制度,缓解民众恐慌;二是科学防控,加强科学研究,确保病毒分离鉴定没有错误,尽快明确其传播途径;三是第一时间隔离传染源并切断传播途径,完善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标准和规范;四是群防群控,号召每个人做好个人防护,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3.2 信息公开:及时通报并普及防护知识 信息公开有助于控制疫情。疫情控制既需要政府及卫生系统发力,也需要普通民众的配合,因此透明而及时的公共信息发布不仅是公民知情权的体现,也有利于使民众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防护措施,进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群防群控力量,同时有助于维护政府公信力。 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我国在2003年以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过去的逐级上报变为在线报告,且覆盖到乡。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系统的作用,加强症状监测,对尚不清楚的传染病也要上报,避免漏报、迟报、瞒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