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5日消息,年终岁末,农产品价格更牵动人们的心。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猪肉价格飞涨,连带着牛羊肉、鸡蛋等畜禽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扬。某些时段,水果价格也牵动着人们的心。
有涨也有稳。这一年,粮食价格依然保持稳定。持续丰收、供应充足的粮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物价的关键,也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记者日前就此赴各地展开调研。
明年底生猪产能有望基本恢复
在广州市南沙区明珠肉菜市场,何建国刚买了两斤肉排,每斤比上个月便宜了4元钱。
像很多市民一样,何建国总是每天一早采购全家晚饭所需食材,就为了图个新鲜。猪肉正是他的菜篮子里不可或缺的食材。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猪肉市场供给持续偏紧,10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近期这一趋势已出现小幅回调的可喜变化——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猪肉价格已连续4周回落,降幅超过20%。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的每公斤52.40元下降10.92元,降幅为20.84%。
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是猪肉消费的高峰,由于前期产能下降造成供应减少,保供稳价的形势仍有不确定性,10月CPI同比上涨3.8%,稳物价仍面临压力,需要高度重视。
当前,很多地方生猪养殖正在回暖,一个明显信号是养猪场复养的积极性提高,仔猪需求增加了。
几千里外的重庆市荣昌区,兴旺猪场的销售正在回暖。记者见到猪场负责人郭平时,她刚刚卖了几头仔猪。猪栏里还有几十只胖乎乎的小猪拱来拱去、哼哼唧唧。
“下半年农户补栏的多了。有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个要买仔猪的电话。”她说,“现在基本天天有猪卖,仔猪成了‘小金猪’。”
猪肉消费的比重占我国肉类消费的三分之二。一场稳产保供行动在各地强势推进,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8月底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17条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从明确生猪及其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缩短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发放时间、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猪肉自给率要保持在95%左右。
“生猪生产整体进入止降回升转折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说,“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市场供应明显增加或将在明年下半年,力争明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
不过,从小猪到育肥出栏,一头猪大体上要长半年时间。因此即使“马力全开”,恢复常年水平也仍有待时日。对此,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充分挖掘自身生产潜力,努力增加猪肉市场供给量,并加快发展禽肉、牛羊肉、水产品等替代肉品生产供应。
猪肉供应的积极信号不只来自火热的养猪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增加53.4%,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第四季度,各地通过进口、商业库存转储等方式增加冻猪肉储备,储备量也较充足。加上禽肉、牛羊肉等生产都在增加,市场总供给的预期较好,不支持猪价持续走高。
粮油价稳发挥经济社会“压舱石”作用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肉贵了人们着急,但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却并不那么引人关注。从根本上说,这是连年丰收的“底气”。
在北京的沃尔玛超市宣武门店,打折促销的粮油商品琳琅满目。店员李慧敏一边码货一边回答顾客关于烙饼用哪种面粉好等问题。
她说,很多顾客买粮油时更倾向品质好的,价格高点也不介意。一些顾客也反映,现在人们主食吃得少,买米面花不了多少钱,平时不太在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