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刚上市那36个惊天动地的涨停板之后,冯鑫站上了人生的巅峰:最高市值摸到了400亿元。但炒作归炒作,二级市场投资人对暴风的商业模式没多少信心,根据笔者当年了解的情况,绝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认为在视频进入巨头时代之后,本地播放软件已经是明日黄花,暴风不转型就一定死。 在这种共识下,投资者开始利用暴风虚高的估值悄悄撤离。在限售股解禁的2016年第一季度,就有一半的投资机构清仓撤离。两个明星投资人蔡文胜和江南春也迅速抛售套现,到了2016年第三季度,两人均在十大股东名单上消失,根据当时的股价计算,两人套现都在5个亿以上。 尽管走得坚决,投资人撤离尚属于可理解的退出行为。与之相比,公司高管的集体撤退和套现,就是一件令冯鑫伤感的事情了。 冯鑫给股权非常慷慨,不但搭建了员工持股平台,很多高管更是直接持有公司股票,但上市后高管纷纷离职,董秘甚至还没等连续涨停结束,就打辞职报告走人了。众多高管争先恐后抛售,到了2018年,上市前的14人高管团队就只剩3个人了。 冯鑫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但没怎么减持,还不断质押股权给公司的项目做担保,那些赚够了的朋友,向他挥了挥手便转头离去。 冯鑫还是那个“太讲义气”的山西汉子,但资本市场的光怪陆离也深深影响了他。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说:“对我们来说,这(A股上市)等于重新掌握了一样核武器。我创业10年,从来就没有过核武器,从来就是小米加步枪,一枪一个子弹的。突然给你一个,你一按,就有巨大的威力。” 于是他开始琢磨利用“核武器”来促进暴风转型。冯鑫可能是个好人,但面对A股满院子的韭菜,他不能免俗地心动了。 2016年3月,暴风集团发布公告,以10.8亿元并购稻草熊影业60%股权,核心资产就是吴奇隆和刘诗诗两口子。当时正巧赶上他们大婚,一时媒体上到处都是“吴奇隆的10亿聘礼”的大标题,这场明摆着侮辱监管层和投资者智商的闹剧,被证监会干净利落地送回了老家。 这笔交易有多“坏”,从稻草熊此后的估值可见一斑:被证监会否决之后,稻草熊影业在2017年2月得到了阿里影业的投资,估值仅为1173万元,只有当年暴风收购对价的1/14,而1年9个月之后,阿里影业也退出了稻草熊。假如当时冯鑫如愿以偿,最后买单的恐怕就是普通的股民了。 而后便是将冯鑫彻底打入地狱的MPS(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收购案:一笔52亿元的交易,居然没有跟对方高管签竞业协议,最后人家拿到钱之后,把公司故意做烂,把高管悉数拉走,在外面另起炉灶大把赚钱。 犯了“太相信人”这个错误的冯鑫,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损伤惨重的某金融机构报案,他最终身陷囹圄。[3] 这是一个“欲割别人,反而被割”的故事。在冯鑫的计划中,MPS被收购后是要卖给上市公司的。按照行业“通行”的做法,自己先用52个亿买下来,再高价卖给上市公司,还能拉升股价,绝对的“一鱼多吃”,接盘的自然是股民。只不过不凑巧,第一步就遇到了骗子和狠人,后面没能玩下去。 冯鑫出事后,蔡文胜发了个朋友圈说:“看到冯鑫出事心里非常难受。暴风影音免费服务过无数用户,冯鑫也成就过很多人,让很多机构和股东都赚钱过。” 蔡文胜的确应该好好感激冯鑫:要不是有收购MPS的利好,他当年怎么能在暴风150亿元市值(现在市值的10倍)时套现离场呢? 冯鑫如果自己复盘就会发现,自己左手战略,右手收购,折腾来折腾去,除了拉高股价让朋友们出货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 这是典型的时代狂欢下的个人悲剧。暴风上市前现金流和利润都很健康,一年有近1亿元的利润,上市后如果稳健经营,聚焦视频主业,未尝没有机会。但围绕在冯鑫周围的人和事,最终将他带向了一条不归路。他就像一个混进镰刀圈子的素人,以为自己会变成镰刀,但最后发现被割的还是自己。 从暴风影音名字诞生的那一刻,或许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注释: [1]《我知道的暴风冯鑫》《左林右狸》,2015年 [2]《冯鑫:我被暴风绑架了》《创业家》,2011年 [3]《谁把冯鑫送进了铁窗》《中国企业家》,2019年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