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的所有事情都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就需要用改革精神去发力,改革那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那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制度和规则,而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用创新精神去推进改革。 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的历程, 不难发现,中国农村有了根本性变化,这首先归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单位面积土地释放的效益有了大的提高,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能够解决,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条基本经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 然而,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农村改革也必须进行加速推进。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度改革,这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经济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首先谈农民问题,现代农民已经是复合型农民,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农民就业多元化、城市化、职业化趋势特别明显,对农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甚至由于城市功能的青睐和婚姻观念变化,农民对农村的情感发生了根本变化,拼命向大城市寻找空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地方土地撂荒现象,大龄男青年娶亲难,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现象成为很值得关注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更加明显。 对农民职业问题,必须用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解决问题,事实上在建筑业、工业上职业农民比较明显,而在农村养殖业、林果业、大农业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农业效益偏低造成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培植,如何实行多元结合,公司加农户,龙头加基地,劳资加股权,农户和农场主,农家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诸多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应该大力支持和培育示范,对成功模式进行复制和再造,这样真正把三农元素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房产、文化遗产等利用好发挥好,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把财产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把资本变股权,使农民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有大的活力,农业的比较效益有了大幅度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才会有所作为。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必须与产业结合起来,以就业抓提升,以提升促就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特点,做好农民培训的顶层设计,在业务技能培训基础上,还需要培养政治上坚定,技能上过硬,文明素养高,带动能力强的一批带头人,这就需要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利用好发挥好“三农工作队”的作用,从城市来到农村去,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送资金送观念送项目,实现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农村经济问题,如何破解农村老大难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问题,农村生态脆弱问题,山区水资源匮乏问题,土地集约化低的问题,新型农庄效益不高问题,农村科技意识淡薄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必须用好改革的法宝,有针对性去改革,有针对性去激活,最大限度去释放改革红利,改革成功与否主要看老百姓收入是否增加,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是否实现支出减少、收入增加、保障有力、配套齐全,农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建设广大农村的富美家园是农村构建幸福家园的基础,必须长期抓住多元化农村经济不松手,用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农村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寻找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农民的信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清洁家园抓起,实现清风家园,突破生态家园,打造富美家园,一步步一轮轮改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弱到强。 在城乡实施全民清洁家园行动是一个最有效的抓手,改变长期农村垃圾围村、家庭卫生差、生活习惯不良、健康教育少等突出问题,同时人人行动,人人会干,干有成效,干群结合点简单,很容易携手推进,既投入少又惠民多。比如改革过去垃圾传统管理模式,由原来随意乱扔或集中填埋,到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垃圾清运机制一体化,形成清洁家园系统工程。同时也可以为此转变干部作风,广大干部从办公场所工作转移到了广大群众家中,体民情、解民忧、惠民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