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科院近百人离职”的事前事中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2)
热评 | 发布时间:2020-07-24
| 人气:
| #评论#
摘要:此外,另一名合肥院人士也对澎湃新闻提及了数据被删细节,据说一些中子源研究数据被删除了。 有匿名知乎用户在网上爆料,话说你们走了,你们在H所
此外,另一名合肥院人士也对澎湃新闻提及了数据被删细节,“据说一些中子源研究数据被删除了。”
有匿名知乎用户在网上爆料,“话说你们走了,你们在H所产生的科研资料理论上应该归H所所有,而不是H所的资料都归某团队所有,你们人走了理论上硬盘不得带走的,在H所配备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不能带走(真相却是你们带走了一切,连没走人的科研资料前段时间也借全面归档归走了,留下来人的科研资料也是一堆比特数据)。”
如若确实有科研技术数据突然丢失,事件性质比单纯的人员流失更严重。对于上述网络说法,澎湃新闻仍在了解追踪中。
在澎湃新闻尝试与多位此番离职的核所人员取得联系时,对方均拒绝了采访。
高压管理与院内改革
多位已从核所毕业、离开核所或与核所人员相熟悉的人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无一例外都会提到核所独特的内部文化:高压管理。这种管理风格由核能安全技术所现任所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的吴宜灿带来。
吴宜灿长期从事核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据《中国科学报》此前一篇报道介绍,1999年,他回到安徽合肥科学岛组建团队。2011年,接到核安全所筹建负责人的任务。吴宜灿团队在中子实验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吴宜灿
该报道称,吴宜灿拿过很多国内外的大奖,当记者问及哪个奖项让他印象最深刻时,他的答案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导师奖。“对自己来说,这是意义最特别的一个奖。”
核所特有的管理文化不光体现在以“防止泄露机密数据”为由的独立安保系统上,还体现在用物理隔离内外网、防水墙、科研资料均存储于内网。对于所内人员管理,吴宜灿历来颇为强势。
合肥院内临近核所的一家商铺管理者对澎湃新闻称,以前所内科研人员通常上班至晚上八九点钟,“一般晚上八点多钟吴院长会到各个地方去看看,也跟着加班,现在这个事情(集体离职)闹过以后,晚上很少看到楼里亮灯了。”
工作之余,吴宜灿最大的爱好是打排球,也热衷于让员工、学生进行排球训练和比赛来培养“团队精神“。核所内共建有三座排球场,一处分所的二楼就有一座室内排球场。2015年该所一则新闻稿显示,“‘开拓杯’排球联赛是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来自团队7个部门的160余名排球爱好者组成7支排球队。”
但这令所内很多基层员工及学生头疼。有知乎用户在网络社区评论称“工作是溜须拍马,杂务缠身,还要陪吴老板打排球,但是真正在科研上却一点助力没有,反而被所里各种刁难。”澎湃新闻了解到,这并非个例。
吴宜灿的这一风格也不乏拥趸。多年前,其团队承担ADS(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时,他曾给核心员工直接发现金。
但核所特有的高度集中化的高压管理模式遭到合肥院院内大刀阔斧改革的现实冲击。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2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召开机关和支撑部门负责人视频工作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近期重要工作开展、谋划“十四五”及未来规划、推进研究院改革等进行了部署。院长刘建国强调了以改革促进研究院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改革的目标是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效率、扁平化,要打造专业化、职业型,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职能机关和服务机关,并按目标和使命统筹确定各个研究单元定位。
刘建国早年就职于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去年底今年初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长升任院长。
刘建国履新院长后在全院推行的所谓“扁平化管理”,在院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合肥院内其他研究所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院内改革导致一系列结果:包括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3个所被裁撤,多个研究所原有的人事权、财务权被大幅上收,院方扣项目经费的20%(高于业内通常比例),多个所的所长对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批权被削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