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出席活动一般都要收取"出场费",但也有例外--对于1951年创办的德国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他们不仅不要钱,还主动要求参加。《环球时报》记者曾参与报道过这一大会。活动为期一周,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日开幕,7月初结束,每次大约有40位诺奖得主和6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科学家参与,其宗旨主要是给青年学生提供与顶尖学者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会是纯公益性质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赞助,仅为前来参会的诺奖得主承担旅行费用、参加会议期间以及会议结束后在林道停留一两天的相关费用。大会一名负责人曾告诉记者,与会诺奖得主看重的是这一活动的价值,即对年轻科学家的扶植。 "诺贝尔奖不是科学家的全部" 汉斯曼认为,亚洲已成为"最受诺奖得主欢迎"的地方,一方面因为它经济发展迅速,未来很有可能是全球政治和经济中心,另一方面由于诺奖得主数量很少,因此其"诺贝尔奖经济市场"很大。 "年长,男性,美国人--这是典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哥廷根日报》曾称,诺贝尔奖已经成为"美国的奖项",而非洲和亚洲则很少有人得奖。有资料显示,美国诺奖得主有383名,英国人133名,德国人109名。亚洲最多的是日本,有28名。 德国"第一先生"绍尔是一位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德国获得诺贝尔奖次数少的原因。绍尔说,德国在顶尖科研上没有明确目标,一些科研计划并不以追求诺贝尔奖为目的。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更重视平衡发展。而美国的机构则很有针对性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这位曾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表示,诺贝尔奖固然美丽且引人注目,但它不是衡量科学力量的唯一尺度,"诺贝尔奖不是科学家的全部"。 本文来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