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循环利息退费话术方面,教程的核心思路是以“不知情”为由向银行施压。譬如,话术中指导持卡人表述为,“每个月还最低还款额,但不知道会产生那么多利息,银行没尽到告知义务”,通过将利息产生的责任归咎于银行未充分告知,以此质疑费用收取的合理性。而年费退费话术则主要利用权益未享受这一关键点制造争议。在实际办卡过程中,申请信用卡时,银行往往会附带一些专属权益,如车主卡会有加油优惠、洗车服务等相关权益。根据中介提供的话术版本,持卡人需要先梳理自身未使用过的附带权益,随后向银行提出质疑,典型的表述如,“主权益我一次都没用过,凭什么收费?”将未享受权益与年费收取挂钩,质疑年费收取的必要性。 在沟通中,若银行不认可持卡人的意见,话术还提供了进一步的施压方式,即“如果不退费,那我去向监管投诉”。 这些话术的核心逻辑是将合同约定的正常收费包装为“银行过错”,通过情绪化表达和监管投诉威胁方式,迫使银行客服为避免客诉而给予部分费用减免。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中介话术容易诱导金融消费者滥用投诉权,扭曲了正常的协商沟通机制,不仅加重银行客服负担,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对合理诉求的金融消费者产生防御心理,会破坏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信任关系。 王德悦称,这类话术教程通过诱导用户恶意投诉并向银行施压,如虚构事实、反复索要工号等方式,短期内或许能获取利益,但长远来看将导致三方共同受损:银行的运营成本上升,进而迫使费率提高;普通用户的申诉通道变得拥堵;参与者可能因虚假陈述而面临法律风险,同时还会滋生信息泄露等次生危害。 机制技术层面多举措打击 早些年,在信用卡业务快速扩张,“跑马圈地”式发展之时,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导致客户难以判断资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户息费负担。 随着行业乱象凸显,监管部门及时出手,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即“信用卡新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在合同中严格履行息费说明义务,以明显方式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并持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息费负担,积极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针对信用卡分期业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统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不得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 信用卡新规发布后,为减少客户误解,银行也在不断改进服务。 一位信用卡中心人士介绍,如在App办理分期时强制展示“近似年化利率”,账单中对费用加粗提示,通过短信、公众号等多渠道提醒年费规则等。若客户认为银行在收费过程中存在未尽告知义务、催收不合规等问题,可通过正规渠道投诉。银行会核查自身是否有过错,比如是否履行了充分告知义务、催收是否合规等。 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王德悦进一步指出,银行应提升服务透明度,例如动态展示分期真实利率、自动豁免还款宽限期;监管则需明确收费边界,严厉打击灰产教程传播,并积极推动第三方调解机制,力求在用户权益与金融秩序之间实现平衡。 “银行应在信用卡申领、使用、还款等全周期中提升息费信息的透明度和提示有效性”,王蓬博指出,例如通过弹窗提醒、还款前费用试算等功能,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同时也应建立便捷、公开的息费争议协商通道,主动对短期内的小额违约给予豁免或提醒补救,减少中介的牟利空间。 针对信用卡退费灰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银行也在加强应对,在技术识别层面,通过分析投诉内容是否使用统一模板、话术雷同、地域集中等特征,识别疑似违规灰产团伙;同时,建立线索报送机制,发现可疑中介或团伙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移交,协同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