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良贤
汪诘
2020-08-03 16:58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7月31日,《中国经济周刊》抢先公布了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2020年上半年,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三,达到了27039元,仅次于上海、北京。
因为我老家就是浙江的,看到这样的消息,自然免不了高兴。于是,纯粹出于好奇,“我的收入到底能打败全国百分之多少的人?”我开始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查询数据。我这一查之下马上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之前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我觉得,很多人可能都存在跟我一样的误解。因此写一篇小文为大家释惑。接下去的内容,不特别指明的话,数据来源全部是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以公开查询的最新数据,大多数都是2019年的统计数据。
我猜很多人跟我过去想的是一样的,人均收入嘛,还不简单,不就是14亿人的总收入除以14亿得出人均收入嘛?我自己的收入就是这14亿个样本中的一个,我自己收入多少我自己心里清楚,和这个人均收入一比,大概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了。
比如,2019年,我国全国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30733元,差不多就是每个月2500 多元。假如说我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收入是7500元,就说明我是人均的3倍,这收入很可以了,怎么说也得打败全国70%的人了吧。
我以前就是这样想的,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也这样想?假如是的话,那么,很遗憾,我们都错得离谱,这个数据根本不是这么解读的。关键的错误在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正确算法是什么。这个概念没搞对的话,那就一错百错了。
首先,“可支配收入”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可用于最终消费的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差不多就等于“到手”的工资总额。当然,有些人还有其他收入,比如理财收益、房租收入这些,像我还有什么稿费、版税、讲座费之类的外快收入,反正所有的收入统统都算上,就是可支配收入。
关键容易弄错的概念就是“人均”。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如果不特别指明的话,这个人均其实指的是“家庭人均”的概念。比如说,在生小孩之前,我和我老婆两个人到手的工资都是1万元,那么,我们家的家庭总收入就是2万元,一家就我们2人,那么我和我老婆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2万元除以2,等于1万元。第二年,我们生了个孩子,家庭收入还是2万元,但家庭人均收入就要除以3了。换句话说,我们全家三口人,每个人的月人均收入都是6700元。为了带小孩,我就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了。我爸的退休金是5000元,我妈是每个月3000元的养老保险金。于是呢,我们现在就变成了一家每个月28000元的总收入,再除以5,等于5600元,我们这一家五口人每个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5600元。
你看,我的月收入其实一直没有变,都是1万元,但是在统计局那里,假如我刚好是那16万个抽样调查的家庭之一,那么我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从1万元变到6700元,再变到5600 元了。
前几天我和两个助理一起吃饭,埋单的时候,他们就要求收入最高的人埋单,那意思就是要我埋单。然后我就给他们科普,你们真以为我收入高吗?我家一共6口人,两个娃加两个老人,你们要么单身,要么小两口,要说收入那也得按统计局的标准,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埋单才合理。他们在我的滔滔雄辩之下,顿时哑口无言,不过到了最后,还是我埋单。
其实,只要是养过娃的人,都能立即理解国家统计局这种算法的合理性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自己手里的钱够不够花,有没有娃那差别太大了。现在养一个孩子可不像我父母那一代人小时候,只是多一双筷子而已。我那两个助理中的一个,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做爸爸了,他马上就会切身体会到统计局算法的合理性了。一个人的生活水准,确实与家庭人均收入关系最大,而不是单纯地看他个人的收入多少。估计下次再吃饭,他会站在我这一边,一致要求另外那个单身助理埋单了。
现在,我们有了统计局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正确概念后,再来看统计局的一些数据,你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