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拼多多、美团和天猫几乎是国民打开率最高的APP,其中微信、拼多多、美团隶属腾讯系,而天猫、微博为阿里巴巴系。 阿里巴巴依靠最初的淘宝,逐步扩展到天猫、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电商平台,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在电商、支付、社交、外卖等领域都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在国内互联网占有了非常强大的话语权。 2013年,腾讯靠着QQ起家,后因内部竞争诞生出微信,而后又推出微信支付,也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让其产生高达10亿的高粘性庞大用户流量,在社交、支付、数字娱乐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巨头。 从市值的体量对比,截至7月14日,阿里巴巴的总市值为56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19亿元),腾讯的总市值亦高达5340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4434亿元)。 从经营业绩对比,2020年度,阿里巴巴的营收规模达到7173亿元,净利润为1506亿元;腾讯的体量也非常庞大,营收规模达4821亿元,净利润为1598亿元。 体量如此之大的互联网巨头,且大部分核心业务都在中国内地,因此腾讯、阿里巴巴的业务早已深度一致,竞争不可避免。 二者的正面交锋始于2013年,淘宝率先发难,掐断了微信的访问,表示微信不安全,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很多用户误入钓鱼链接,导致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取等问题。随后,微信也立马反击,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并且提示用户该地址已被屏蔽。阿里系与腾讯系的相互封杀一直持续到现在。 现如今,阿里巴巴与腾讯的战局仍非常焦灼,以下战场仍在继续: 在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电商领域,腾讯一直都在强攻,自有电商平台连续失败后,接连投资了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甚至成为了众多电商的第一大股东,竞争形势非常焦灼; 在社交领域,腾讯握有微信、QQ两大王牌,而阿里则通过收购,控制了微博,并推出了钉钉等; 在支付领域,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一直都是“死对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5.1%;腾讯财付通(含微信支付)38.9%; 在外卖领域,阿里收购扶持饿了么,腾讯则重金入股美团,并给予丰厚的流量资源; 在大文娱领域,阿里巴巴收购优酷、虾米音乐等,试图与腾讯视频、QQ音乐的大文娱进行抗衡,二者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在投资领域,据新财富报道,全球586家独角兽公司中,腾讯投出了将近1/10,高达52家,仅次于红杉资本;而阿里系(阿里、蚂蚁、云锋)投资了44家; …… 一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在自家的生态圈中各自为王,明争暗斗,一度将中国互联网的江湖划分成阿里系、腾讯系,彼此水火不容。 腾讯、阿里巴巴真能“握手言和”? 巨头互掐、中小企业“躺枪”正在成为常态,巨头为了竞争,抢夺资源,甚至强制中小商家“二选一”,一旦违反规则,中小商家便会被“拉黑”,而这显然是与当前的监管相悖。 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不公平价格行为、限定交易、大数据杀熟、不合理搭售等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重点强调禁止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打压竞争者、阻碍创新、损害消费者利益等。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都已受到了处罚,反垄断监管力度空前,国家反垄断治理的决心非常坚定。 2021年7月13日下午,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论坛”上,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33家互联网企业成为首批签署《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反垄断自律公约》的企业。 在反垄断的监管大棒之下,阿里巴巴与腾讯互相开放生态的考量,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抛开监管的考量,单纯商业的角度思考,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阿里、腾讯也有很大的可能会站在同一阵线上,积极的合作才能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对于腾讯而言,与阿里合作,能够发展出更多电商接口,丰富微信社交的生态,自然会增加广告收入,也能继续扩大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还能减轻监管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