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6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的一项建模研究显示:2020年1月至3月逐步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多管齐下,将武汉截至3月8日的累计感染人数降低了96.0%。同时在1月至3月间,最多可能有87%的COVID-19病例未被发现,未发现或确诊的病例包括无症状、症状前或轻症感染者。这些群体在疾病的传播中或许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限制措施解除过早,该群体会引起疫情反弹。
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完成,题为“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武汉COVID-19疫情全传播动态重建)”,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王超龙教授和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
无症状、症状前或轻症的COVID-19感染者被认为在疾病的快速扩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一般很难被发现和隔离。作者们认为,对疫情暴发进行全动力学重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COVID-19未确诊感染者的比例和影响,对于防控疫情卷土重来或具有参考价值。
王超龙等人研究了武汉COVID-19暴发的传播动力学,并利用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8日的3258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数据评估了干预措施的作用。他们利用这些数据模拟了从2020年1月1日开始的疫情,并根据关键事件和干预措施分为五个时期,比如农历新年和实行集中隔离检疫。
研究团队的分析显示,初期的传播率非常高,第一阶段的基本再生数(R0)约为3.54,在研究的最后阶段降到了0.28左右。这一结果表明,2020年1月至3月逐步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多管齐下,将武汉截至3月8日的累计感染人数降低了96.0%。
研究团队将他们的模型与流行病学数据相拟合,证明了武汉当初可能存在大量未发现病例。在他们研究的这段时期里,估计有87%的感染病例未被发现,即使在初期发现全部病例的极端假设下,这一比例的下限也有53%。
研究团队认为,检疫隔离和社交疏远等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似乎是阻断未确诊病例传播和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他们还强调应开展血清学研究等调查来证实这些估算数据。
研究团队还利用这些数据的拟合模型预测了第二波疫情的发生概率。假设在首次通报无新增病例后的第14天解除所有限制,疫情反弹的概率预计将非常高,最高达97%,且传染源主要来自未发现的轻症或无症状病例。预计解禁后第34天会出现病例数激增。另外一个更严格的情景假设在连续14天无新增病例的情况下才解除所有限制,这时的反弹概率将跌至32%,病例数激增也将延至解禁后第42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