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珩 青塔
在中国,想学最好的医科,可能得去综合性大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评估结果为A+的共有2所高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所高校获评A+——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
而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获评A类学科的10所高校中,却仅有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2所医科大学上榜,其余高校全部为综合类大学。
同为行业特色类高校,医科大学的“看家本领”怎么还拼不过综合类大学?
90年代末,当千禧年即将来临,大部分医学院校都面临着一个办学生涯中的最重大抉择。
在这次抉择中,包括原卫生部直属11所高校中的9所,以及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在内的近80所医科大学,都进行了合并。
而今天能够代表中国最强医学实力的高校的背后,正是他们的身影。
▎合并or不合并
好端端的大学,为什么要合并?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巨大转变,但中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仍旧停留在国家集中计划阶段:大多为行业、部门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
以医学院校为例,原有体制下,国家有国家的医科大学——卫生部直属高校,省里有省里的医科大学,市里还有市里的医学院或医学专科院校。
不仅如此,各个产业部门又另设有自己的医学院校,如冶金系统设有冶金医学院,煤炭系统设有煤炭医学院,石油系统设有石油医学院,林林总总、条块分割,良莠不齐。
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精英倾向相矛盾。
另一方面,各医科院校自己也面临诸多办学的难处。
只有学校真正的当家人,才知柴米贵。医学教育必须要有临床培训,且不能一蹴而就。实践性倾向和较长的培养周期,决定了它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
而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往往面临着学科狭窄,形式单一,经费短缺等限制,在资源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受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始的合并浪潮中,医学院校的合并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80年代末,一些地方医科院校冒着风险首先进行了合并的尝试。
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大学合并的序幕正式拉开。在随后的5年间,中国约合并高校70余次,15所医学院校被合并。
1998年,“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998-2000这三年间,全国就完成涉及医学院校的合并23次。
世纪之交,由于卫生部不再直接管理高校,医科大学的“国家队”,原卫生部直属11所医科类院校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与当地综合性大学合并,或者将管理权下放至地方,成为地方高校。
于是,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高校中,有8所医科大学在2000年完成了合并,1所在这一年被划归地方管理。
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划为中山大学医学院;2006年,教育部批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
至此,医科大学的合并浪潮基本结束,被合并的医科大学近80所,9所原部属医科高校,及一批虽为地方高校,但同样实力强劲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一起,被并入综合类院校,不再独立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