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内的红军卫生员雕像(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红色足迹·遵义花茂村】 2015年6月,习近平来到遵义花茂村考察。这个村过去是贫困村,原来叫“荒茅田”。这些年,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改名为“花茂”,寓花繁叶茂之意。 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习近平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治强记忆犹新:“总书记进来看我的房子,说建得不错,问我生意好不好,让我要带领乡亲们发展。”
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村民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2020年2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千年贫困今朝解】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受限,革命老区遵义长期受到贫困的羁绊。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在黔北大地吹响。2020年3月,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38万人。据统计,近5年来,遵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和9.7%。 王治强说,这几年,来花茂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春节以来,光是他的“红色之家”农家乐,一个下午就接待30桌客人,太忙的时候,他会雇村里人来帮忙。“过上现在的好生活,大家天天都乐呵呵。”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形成核心增长极,奋力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风貌(2020年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以“转折之志”谱写发展新篇章 【红色历史·强渡乌江】 乌江,贵州人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河”。悲壮的湘江战役后,红军进入贵州,来到乌江岸边。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在贵州江界河、茶山关和回龙场等渡口,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桥,突破乌江天险,挺进遵义城,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赢得了时间、空间,奠定了基础。
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岸边一景(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红色足迹·乌江岸边】 2021年2月,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乌蒙深处,乌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陷入了沉思:“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不容易啊!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努力,继续前进。”总书记深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