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题、一条主线——深刻回答着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 如何紧扣主题? 在青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时空观为这篇大文章“解题”—— 从领域看:“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从地域看:“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从时域看:“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不仅解决认识论,做好“判断题”;更给出方法论,做好“实践题”——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
“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如何紧扣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依然是从生态案例切入。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3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提法令人眼前一亮。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的做法:通过流域上游治沙、流域腹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乌梁素海总体水质已稳定在五类,局部达到四类。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从一片湖泊放眼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塞上江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 加一个“沙”字,是系统思维的体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洞见——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是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是实践的理论体系。 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现场,话题从镶嵌在草原上的“明珠”,又转到无边的林海。 当了几十年林业工人的周义哲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个体职业角色随时代大潮的转变。 “以前我们是‘砍树人’,最早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现在丢掉斧锯,成了‘看树人’,同样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周义哲告诉总书记,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他所在林区得到休养生息。据测算,2018年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 “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从沙讲到林,从林讲到整个生态保护,从生态保护讲到产业结构调整,从产业结构调整谈到创新开放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点透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早在2018年,第一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就为内蒙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出良方,强调“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