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国际

旗下栏目: 高层 国际 时政 热评

高温席卷全球:欧洲遭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人类进入hard模式?(3)

国际 | 发布时间:2022-08-25 | 人气: | #评论#
摘要:除了欧洲,美国也见证了该国第三个最热的7月,与此同时,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记录中7月的最低值。 然而

除了欧洲,美国也见证了该国第三个最热的7月,与此同时,“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记录中7月的最低值。

然而,气候变化之下,高温与干旱的双重夹击,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例外。在德国生活了40年的华裔学者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国现在已经连续三四年每年出现高温。德国大约位于北纬47°至北纬55°,在气候上属于北温带,在这里居住的多年里,陆蒙吉说,夏天高温时很少超过30℃,而这几年,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7℃。这给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原本不习惯极端高温的威胁,比如,在2013年至2019年期间,英国只有3%到5%的家庭配备了空调,英国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住房存量,五分之一的住宅建于1919年之前,隔热能力差,空气流通受限。

类似的,过去德国的房子原本为了保温设计,因为这里冬天比较冷,但是,现在气候变化之后,夏天散热是个大问题。陆蒙吉说,现在到了白天气温高的时候,需要把房间窗帘都拉上,避免太阳照射,一些情况下,人们还需要到房子的地下一层居住,暂时躲避高温。空调,这一原本很少为德国家庭所需要的家电,也渐渐开始登场,今年,陆蒙吉的邻居家在重新装修房子的时候,已经安装了空调。

当那些纬度原本比较靠北的地区气温升高时,整个生态系统还难以适应这种转变。打理自家花园时,陆蒙吉发现,过去很多植物原本4~5月发芽,现在提前到了3月,然后遇到寒潮天气,这些嫩芽就无法存活。经常去户外和森林里徒步旅行的他还观察到,很多人工针叶林因为缺水,导致能够对付害虫的松脂分泌能力下降,树木更容易受到虫害影响,叶子大片大片地发黄、掉落。

极端天气背后

李肇新指出,目前还不能说,2022年的高温干旱事件就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不过基于学界目前对气候系统的研究结论以及数学统计与模拟等分析,可以说,今年全球高温干旱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有所增加。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教授斯科特·丹宁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指出,科学研究表明,在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之下,受影响最大的极端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层次结构。观测、物理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得到的证据表明,一些异常天气肯定与气候变化有关。

具体来说,气候变化最直接相关的极端事件就是热浪,随着全球变暖,热浪肯定会急剧增加;排在后面的气候事件则分别依次为,沿海地区的洪灾与风暴潮、干旱、野火……最后则是冰雹和龙卷风。“证据很清楚,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得越多,地球就会变暖得越厉害,任何特定地点遭遇热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他表示。

由于气候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山地冰川正在消退,北极附近多国频现异常高温。7月末,据外媒报道,由于高温天气持续,阿尔卑斯山冰川的融化面积可能会创下至少60年来有记录的新高;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1年的世界气候状况报告》,宣布今天的世界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11℃,清楚地展现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不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气候科学家维姬·汤普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并不是一个均等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变暖速度不同。

今年8月11日,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文章通过分析北极圈过去43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北极变暖的速度比过去所认为的更高。具体而言,1979~2021年期间,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以每10年0.75℃的速度变暖,这几乎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

而变暖的北极,又反过来以复杂的形式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中。目前,在气候学界,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就是南北极的海冰融化会如何加剧中纬度地区,尤其是欧洲大陆的高温和干旱天气。2015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就曾提到,北极变暖除了会加剧冬季风暴、寒潮,也会给夏季带来冲击,比如2010年俄罗斯致命的热浪。

实际上,欧洲的确是北半球受热浪袭击更多的“热点”地区,在过去五年里不止一次冲破高温纪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科学家凯·科恩胡伯在8月初接受《自然》采访时说道,他所在的团队发现西欧非常容易出现热浪:在过去40年里,西欧出现极端高温的频率是北半球其他中纬度地区的3~4倍。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