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国际

旗下栏目: 高层 国际 时政 热评

美国挑起“芯片二战”,“一战”干翻了日本,中国会怎样?(2)

国际 | 发布时间:2022-08-11 | 人气: | #评论#
摘要:他们觉得集成电路是个好东西,就琢磨着怎么用到消费品上。 有家公司叫卡西欧,他们主打一个产品计算器,异常受欢迎,高峰时,卡西欧计算器占了全

他们觉得集成电路是个好东西,就琢磨着怎么用到消费品上。

有家公司叫卡西欧,他们主打一个产品——计算器,异常受欢迎,高峰时,卡西欧计算器占了全美市场的80%,美国不爽了,1972年,美国找了个借口拒绝给日本提供芯片,卡西欧的计算器立马大受影响,两年后市场份额就降到27%。

计算器在当时算是高科技产品,日本一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爆款快要死了,那就自己搞芯片吧。

他们当时采用的是国家队的模式,成立了“DRAM制法革新”国家项目,怎么讲?

就是政府牵头,联合日立、NEC、富士通、三菱、东芝等等重要企业,大家凑份子筹资737亿日元设立研究所,其中政府补贴了291亿日元,占39.5%。

他们怎么搞呢?

 

  1. 研发搞“赛马”,谁跑出来算谁的,互相pk;
  2. 资金除了补贴还有接近于零的低息贷款
  3. 市场搞保护,提高关税抵制美国产品,倡导国货。

 

举国之力搞研发很有成效,到了1980年,美国惠普做了个测试,结果是“日本芯片的良品率远远高于美国”,龙头公司NEC、东芝和日立的良品率,比美国高6倍。

有了这么高的评价,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不断上涨,到了1980年代,完全超过美国,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业在 DRAM 份额占到了80%,在整体芯片市场的份额达到54%,世界第一,远超美国的37%。

这让美国非常不爽,其实早在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就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的结果,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这次争端。

当时有很多不同意见,比如有的经济学家就认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既然芯片不是美国的优势产业,那就应该放弃,日本是美国小弟,直接让他们搞生产,咱们直接买不就行了。

这看似有理,但被美国军方直接打脸,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美国所有的先进武器系统,都建立在芯片技术上,所以,美国必须保护本土芯片业的领先地位。

既然牵扯国家最重要的军事实力问题,也就没什么可吵的了,于是,美国开始针对日本开始了“芯片战争”。

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里提到“踢开梯子”的说法,讲的就是“一个人攀上高峰后,就会把身后的梯子一脚踢开,以免别人跟上来,以此来保证自己的优势”。

美国自打成了老大,就不断踹梯子。

那在这场芯片战争中,美国是怎么干翻日本的呢?

 

  • 第一招是舆论战。

 

1982年,美国FBI假扮IBM员工,故意把IBM公司的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发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

林贤治也是个直男,一点没多考虑,很快表示还想要换取更多资料,FBI拿到证据后马上开足舆论,说“日本企业窃取美国技术”、“日本芯片企业没有商业道德、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等,是不是跟前几年说华为的差不多?

 

  • 第二招是贸易战。

 

到了1985年,美国SIA认为,如果政府还不迅速采取严厉措施,整个行业将在与日本的竞争中消亡,于是著名的301条款出来了。

日本政府还没想好应对之策,市场传言又起:说日本存在一个影子“九人委员会”。他们定期会晤以决定芯片价格、市场份额等等。

日本坚决否认这些说法,但最后不得不屈从美国:1986年9月,两国签署了《半导体协定》。

主要就是三条:

 

  1. 日本芯片在美国市场只能等于或者高于公平价格。
  2. 美国芯片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
  3. 日本半导体产业无条件和美国分享技术等等。

 

这就完了吗?远远没有。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