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天的中美关系也给了我们认识鲍威尔的另一视角。 鲍威尔2001年就任美国国务卿之前,美国国内对华舆论气氛并不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新保守派发表了很多呼吁遏制中国主张的文章,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1995年《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的文章,1997年一本名为《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出版,世纪末那几年不少类似书籍和文章接连发布,显著恶化了美国对华舆论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的两件事进一步推升了中美关系紧张。一是5月份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二是美国炮制出李文和所谓“中国间谍案”。
2001年初上任的小布什政府并没有打算缓和这种紧张,他在上台初期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还顺势将中国定为了“战略竞争者”。 看上去,这神似这几年的中美关系。 但就在2004年末鲍威尔即将离任时,却肯定地称中美关系处于“30年来最好时期”。 这种扭转,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除了“9·11”让美国战略大变之外,这种转变又多多少少和鲍威尔有些联系。 不妨先看看他在即将上台时对中美关系的表态,这段话放在今天都很耐人寻味。 鲍威尔说,“美国不会把中俄看作是敌人或者潜在的仇人,美国只是将他们看作两个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而已。我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一致意见,当然也存在分歧。” 即使在当时,这也并不是符合政治正确的发言。 还没上台,鲍威尔就显现了自己的不同。确实,与很多出身军旅的美国政治领导人迥异,鲍威尔被认为是温和的鸽派人物。他很务实,且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浓厚。 在鹰派人物云集的布什内阁中,鲍威尔也是相对冷静、清醒的异类。就是这种不同,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些转机。 小布什上任不久,中美就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双方言论都非常严厉,几乎陷于敌对的状态。 但鲍威尔进行了低调的外交努力,最终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小布什之后向鲍威尔在解决事件时的冷静和稳健致谢。 在台海和军费这两件敏感议题上,鲍威尔的操作也很“资深”。 当时台湾正值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国际上有一些势力支持“台独”,陈水扁一度很嚣张,鲍威尔很明确表示美国不支持“台独”,“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 鲍威尔在一次访问中国时,作为美国政府官员首次在台海关系上使用了“和平统一”的说法。
有分析认为,鲍威尔有关“台湾不是一个国家,也不享有主权”的表态,意义甚至超过了克林顿时期的“三不主义”。 2001年中国国防支出增加17.7%,鲍威尔说,他不认为中国增加军费将带来新的冲突,称美方会观察中方如何使用这笔钱,看是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还是中国军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步骤。 在求同存异、而非遏制中国的观念下,鲍威尔任内中美关系大体是顺的,双方也都互相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鲍威尔任内,中美外长电话交流频繁,这显然会有效防止双方的误判,“相互尊重”是外交辞令,看上去也被真正践行了。 与2000年相比,2004年的美国大选,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克里,都不再把“反华”当做一张争取选民的牌。 同样任4年国务卿,鲍威尔的4年和蓬佩奥的4年后,中美关系可见的天差地别,这种回望,或许可以丰富我们看待鲍威尔的视角。 03 当然,鲍威尔所做的这一切显然不是为了中国,他的出发点依然是美国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