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 据悉,中国专家组曾在7月4日向世卫提出了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并与世卫组织专家交流。“我们希望世卫组织能够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议,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曾益新说。 梁万年表示,下一步,动物溯源还是应该作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病原体自然进化的过程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我们的视野不仅仅考虑蝙蝠这一类野生动物,对中间相关的,比如穿山甲、狸类、貂类等,已经通过各国科学家研究所发现的携带或可能携带病原体的这些宿主的分布、可能的源头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今年2月,世卫新冠病毒溯源专家组表示,病毒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此相关联的有冷链产品贸易引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表示,冷链传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王辰指出,从流行病学上,已经发现了冷链和疾病流行的对应关系,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和青岛疫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密切关联。在病毒核酸检测上,冷链物品上核酸检测是阳性的。特别是在青岛疫情中,在冷链物品表面不但检出了病毒核酸,而且分离和培养出了病毒,证实了冷链物品表面是有活的病毒存在。这两点结合起来,证据链逐渐完整了。 同时,王辰还指出,在“冷”的情况下和相对干燥的环境下,病毒的存活时间、保持感染性的时间比较长,在冬天甚至可以有21天的存活期。因此,在某个地方如果有病毒,这个病毒沾染到冷链物品上,在低温环境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造成跨地区的传播。 “在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建议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的溯源线索。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在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情况下,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特别值得进行调查和研究。”王辰说。 新冠病毒出现时间或早于先前认知 “随着多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续研究,已经有多项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我们先前的已知时间。”梁万年说,“武汉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突破界面的第一现场,新冠病毒的传播存在人或者动物传物后,由物传人,由人传物的复杂循环模式。” 梁万年列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2019年11月,一位意大利女性的皮肤活检多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原位杂交反应性。 2019年11月27日,在巴西一个市采集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 2019年12月13日-2020年1月17日,美国有9个州常规献血存档样本新冠病毒检测抗体有106份呈现阳性反应。 2019年12月24日采样的,分别来自于伊朗、巴西和意大利的早期基因序列已经上传到全国数据库。 2019年12月中旬,法国有报道中和抗体的流行率增加。 2019年12月27日,法国有一个咯血患者的咽拭子样本经RT-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2020年1月,西班牙巴塞罗那采集的废水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2020年1月2-3月18日期间,美国50个州24079份血液样本中,有9份样本检测到新冠抗体呈阳性。 梁万年表示,下一步无论是早期病例、生物样本、基因序列、天然宿主、中间宿主还是冷链,都离不开全球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研究;要了解可能导致病毒跨物种传播,进而在全球蔓延的整个的科学过程,就必须深入了解病毒的多样性和在动物宿主中的进化,动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有助于病毒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的影响因素。 (作者:郑青亭 编辑:李莹亮) 延伸阅读: 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多位专家表示武汉P4实验室未发生泄漏,也“极不可能”引入病毒。同时,中国也不会接受世卫组织提出的针对中国第二阶段的溯源调查。 “补壹刀”注意到,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都特意提到了一篇报道—— “武汉病毒研究所有3名研究人员曾于2019年的11月份到医院就诊,其症状和新冠病毒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