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枳为橙 编辑:慈怀读书会 // 兹心说 // 烂人烂事就像熬坏的高汤,趁早倒掉才是最好的选择。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际交往中,最不可忽视的必要法则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透了现实: “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稳固发展,靠的是共性、吸引、双向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讨好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深以为然。见多了人性的复杂,经历了人情的变幻,终会明白: 那些让你感到劳心伤神的关系,让你的人生一团乱麻的感情,只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地风霜雨雪。 一段关系的长久,少不了彼此精神上的共鸣,价值上的对等,内心深处的紧密联结。 不管是朋友、亲戚、还是爱人之间,当你和一个人在一起,对方不仅给你提供不了情绪价值,还在你遇到困难需要经济支持时视而不见,又无法为你带来正面的陪伴。 遇到这种情况,与其抓的太紧,将自己困于其中,不如趁早舍弃,还生活一片清净。 就像杨绛说的那样: “无论什么关系,情分被消耗殆尽,缘分便走到了终点。” 人生路上,学会及时放下,适时全身而退,才是自救的大智慧。
![]()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中年以后才明白: 所有舒服的关系,都是反消耗的 杨绛在《将饮茶》中讲到过一段往事: 她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大律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来她家求助或找她父亲帮忙打官司。 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得到帮助后心怀感激,表示终身不忘这份恩情。 而有的人却只想着从中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连公费都要赖掉。 杨绛有个同学,曾委托她的父亲帮忙争遗产,最后赢了官司,摇身一变活成了阔小姐。 钱拿到手后,这位同学丝毫不提诉讼费的事,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对她父亲也没有说过一句谢意。 这样的结果,让杨绛和父亲都感到些许心寒,但她父亲又觉得,或许对方只是年纪小,不懂事,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数十年后,父亲逐渐年迈,身体机能也随之衰退,后又因疾病困扰停下了律师的工作,再也没有当年的光环,收入也寥寥无几。 碰巧此时,那位同学又厚着脸皮去她家请教法律问题,咨询结束后还是和当年一样,半点不提费用的事,一心只顾着占便宜。 杨绛不禁感慨:人与人的差异,为何这么大? 她心中满是疑惑:“为什么此人由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都没忘记自己所得的便宜,不顾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 自此以后,对于人情往来,她看的更透彻了,也懂得了做好人际关系的取舍。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利益当前,方见人心。 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这类情况也不少见: 一段关系里,你不惜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帮对方办事,处处替人家着想,可对方非但不领情,还把你的付出都当成了理所应当。 日子久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情绪价值,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支持,还从中收获了正面的能量。 而一片好意的你,却因为长久的消耗,透支了时间和精力,最后伤了心神。 人与人之间交往,应当是双向奔赴的相互传递养分,而非榨干一个人的能量,去成全另一个人的所需所求。 作家李中莹说的很对: “一份坏的关系,不仅消耗你的能量,还会把你的感情、你的生命力、你的动力、你身体的种种机能都一点点耗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