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文化

旗下栏目: 音乐 红木 收藏 艺术

【经济报道网】一路追光 一路星——王红星摄影艺术礼赞(3)

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8-16 | 人气: | #评论#
摘要:也正是他的摄影才艺引人注目,摄影作品频频见报见刊,得到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张国太的赏识,调他到所里搞专职摄影。那段时间,他把镜头聚焦

也正是他的摄影才艺引人注目,摄影作品频频见报见刊,得到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张国太的赏识,调他到所里搞专职摄影。那段时间,他把镜头聚焦在山川田园,一坡一坡爬,一沟一沟钻,走遍八百里太行,穿入上百条峡谷,好多名不见经传的“星火山庄”和“草木才子”登报登刊,使谷子研究所在三晋大地闹腾腾火了一阵。

图片

进入读图时代,报纸用图片注重起艺术性,他拍的图片格外抢眼,我时任长治日报社总编辑,曾在几次编务会上点评推崇。《电话走进农户家》、《漳泽湖畔读报村》、《张庄来了美国客人》、《红红火火农家院》《长治小伙娶回洋媳妇》……图图如雨后彩虹,幅幅有背后故事。如今信息时代,人人几乎有手机,打个电话举手之劳,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经济厚实的村才能安起一部电话,经济薄弱的村农民打电话,要跑到公社(现为乡镇)或县城。

郊区霍家沟乘改革东风,搞村办企业,农民富裕起来后在自己家里安上电话。图片上是位70多岁的老人打电话,依偎在身旁的孙子仰头看稀罕。恰好阳光透进窗户,照在老人皱纹绽放的脸庞上,与下巴的银白色胡须交相辉映,喜形于色,一下子拽住我的眼球。这幅图片足见他的下乡接地气,对农民的感情深,抓拍的功夫硬。图片刊于《长治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后来还被一个图片社制作成年画,挂在农户家里。

图片

《张庄来了美国客人》的图片,反映的是韩丁与张庄的故事,别开生面,给人惊奇。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韩丁曾以国际观察员身份亲历了张庄土改,并写下一部纪实文学《翻身》。三十多年后故地重游,张庄的变化气象万千,令这位老朋友高兴和激动,与张庄的村民猜拳斗酒,与村支书张金红摆弄机械,下田耕作。他这时调到郊区区委通讯组,跟踪报道韩丁的活动,拍摄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现场氛围亲和,用光取景奇妙。长治市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李昌钊著述《韩丁与中国》一书,所用的封面图片就是他所摄。该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在他心中,一直有个心愿,拍摄出最美的太行山!为此,他研读国学和古诗词,阅读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注重学习借鉴书法和绘画才艺,不断充实知识养分,提升拍摄技巧。

开初,他把镜头定格在“艰哉何巍巍”上,反复吟诵曹操的《苦寒行》,聚焦险峻、陡峭、严寒和酷暑,但是出手的作品多有锁云雷之奇,少有剪窗烛之秀,给人孤冷的感觉。

后来,他读了苏轼的《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又与“上党从来天下脊”较上劲,专拍山头、山峰、山顶和山尖,出手的作品铮铮风骨,但却罕见灼灼芳菲,又有些生硬。

再后来,他读到清代陈维崧的《点绛唇.夜宿临洛驿》,喜欢上“太行山势如蝌蚪”的崎岖,拍摄起峡谷小经和溪流瀑布,可是出手的作品,多有小家碧玉的妞妮,少有大家闺秀的气派。

还是抗战红歌《在太行山上》,撬动了他的心智,拓展了他的心路。何为“铜墙铁壁”?何为“气熖千万丈”?战争年代的太行山,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由于共产党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由于这里的地域广阔和山水艰险,才孕育出一方英雄儿女,铸造出一代战将战神,于是才有了太行山红色文化和太行精神。太行山美就美在这里,抓住这方面的内涵,才能拍出太行山的气势和灵魂。

他找来抗战时期著名战地记者拍摄的太行山作品进行研究,如沙飞的晋察冀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徐肖冰的《彭德怀在前线》等,从中感悟,学习技巧。尤其是罗光达的《在太行山上》,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作品以旭日东升、云霭蒸腾的清晨景象为背景,用略仰的角度和背逆光,拍下了一位端枪战士凝视前方的雄伟身影,好像一座雕像屹立在太行山,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他明白了,山是人的载体,人是山的灵魂,把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拍出气势和力量。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