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认识了这幅图片的作者,是雷锋生前部队的专职摄影干事,名叫张峻。在交流中老张说,为了完成好部队首长交给的任务,先后7次到雷锋所在的汽车连队采访,67天和雷锋生活在一起,在走近对方、了解对方的感动中,才把握住战士的品格,抓住了人物的神态,精确地摁下了手中的快门。
摄影竟然这样的美好,既能修养看书学习的内功,拓展视野,强化自身文化素养;又能修炼实际操作的外功,拍摄图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顿时,他的心里像绽放了一朵花,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摄影工作者的决心。于是,他把每月节省的津贴往起拢,又给家里写信恳求寄钱,终于凑到126元,买下一台国产牡丹牌照相机。
一些连队驻扎在海岛上,他下基层放映带上了相机,随时随地给战士们拍照,既提供了服务,建立了友谊,还成为岛上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 父亲在他心里是一座山,母亲在他心里是一条河。 接到复员的命令,他恨不得身上长出翅膀,早一天飞回家乡,飞到父母身边。但是回到了家,眼前的情景令他心痛,老爹由于常年劳作,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癌躺在炕上。老娘含着眼泪说:“你爹把你盼回来了,送你爹去医院吧。”他陪着父亲到了省肿瘤医院诊治化疗了一个多月,老人的病情突然恶化,走路都困难了。医院开出病危通知书,他只好连扶带背赶到客运站,心情沉重地把父亲带回家乡。 医院治病救不了命,父亲还是走了。 那台弹花机上积满灰尘。他站在那里静静凝望,仿佛机器还在转动,还在吐着“云朵”。但是人不在了,像片没能留下,留在心里的是痛,是挥之不去的遗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晋东南地委宣传部举办首届摄影展,我前往参观,眼前突然一亮,是王红星的作品。标题《鸿雁展翅》,画面上是骑摩托送邮件的乡邮员,给我的感觉特别新奇。乡邮员从此告别了自行车。加快了送邮件的时速,给山庄田园带来勃勃生机,为庄户人家送上暖暖的情谊。这幅作品荣获参展三等奖。
第二年参观山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摄影展,我又看到了王红星的入选作品,标题《高空传艺》。画面上是一对爬杆电工,年纪大的在指划,年纪小的在操作,背景是天空飘来的一片白云,映衬的黄色安全帽格外耀眼,彰显出一种师带徒、徒敬师、架高压、送动力的干四化情怀。 这两幅图片给我留下“三美”的印象,一是题材美,紧扣时代;二是意境美,蓬勃精神;三是构图美,提升人气。图片巧妙地借助阳光、风势和行云,突出人物造型,反映发展气势,让你感受到社会变革势不可挡,学习技术时不我待。 一天,我到资料室翻阅近期报纸,《山西日报》和《农民日报》在同天报纸的头版,刊登新闻图片《屯留玉米丰收》,署名“通讯员王红星”。又有《中国科技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在重要位置刊登新闻图片《谷子地里话丰收》,署名“通讯员王红星”。 两幅图片出自一人之手,同是一个地区,能在省和国家级党报的重要版面登出,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我认真欣赏,一幅运用广角镜头,报道屯留县王公庄推广有机旱作的科学种田法,实现了大面积丰收,画面壮观而有气势;一幅近距离拍摄,反映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和农民一块分享科学种田的丰收喜悦,画面亲和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