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合作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迅速给出了积极反馈,英伟达股价应声上涨近4%,市值攀升至近4.5万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市值的龙头地位。 对OpenAI来说,此项合作有效解决了其发展的关键瓶颈。一方面,千亿美元级的资金支持确保了先进芯片的稳定供应,为模型迭代提供了算力保障。另一方面,作为非上市公司,与产业龙头深度绑定将显著提升其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这种协同效应为其推进“星际之门”等超大规模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公告中指出:“万物始于算力。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石,我们将借助与英伟达共建的设施,既创造AI新突破,又实现技术的大规模普惠。” 行业巨震:竞争格局的深度变革 英伟达与OpenAI的“超级联盟”,或将深刻重塑整个科技行业的生态格局。 首先,这一合作向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AI领域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模型算法的单点突破,而是演变为覆盖数据中心、能源保障与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性、资本密集型竞赛。此举势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大规模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 科技领袖如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人也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巨额资金的投入与强大的算力支撑,将把人工智能模型推向一个全新的“超智能”时代。 其次,两家巨头的深度合作也引发了竞争对手的普遍忧虑。他们担心这种强强联合将改变行业的经济激励结构,从而削弱市场竞争。反垄断律师安德烈·巴洛(Andre Barlow)指出,该合作可能将英伟达在芯片领域的垄断优势与OpenAI在软件方面的领先地位捆绑在一起,进而显著增加AMD等芯片厂商,以及Cohere、Mistral、Perplexity、CoreWeave和Scale AI等其他AI模型开发商的竞争压力。 再次,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项合作是对人工智能持续进化、最终实现超越人类智能的一场豪赌。它预见了一个AI产品普及率急剧上升的未来,届时社会结构将因对计算能力的深度依赖而发生根本性转变。正如奥特曼所言:“这个‘超级大脑’所创造出的成果将会超乎想象,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目前的理解范围。” 然而,这一乐观愿景并非没有争议。部分持怀疑态度的人士认为,AI模型的发展可能已触及瓶颈。事实上,过去一年中,不少顶尖AI公司即便投入巨额资金,仍难以实现模型性能的显著提升。 例如,Meta在今年早些时候推迟了其旗舰AI模型的发布。面对技术挑战,扎克伯格不惜重金组建了一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团队,从多家公司招募顶尖研发人才。而OpenAI发布的GPT-5模型,尽管最初被宣传为具备“博士级专家”能力,却引发了用户的广泛争议,甚至促使部分投资者重新审视他们对AI热潮的基本判断。 市场声音:狂热与观望并存 对于此次重磅合作,市场与分析师呈现出了复杂而多元的反应。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英伟达与OpenAI合作前景的看好,英伟达股价的飙升便是最直接的证明。此前,甲骨文与OpenAI达成的3000亿美元合作协议,曾推动甲骨文的市值增长约三分之一,逼近1万亿美元大关。这些案例共同表明,OpenAI已被投资者视为本轮人工智能热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分析师普遍认为,此举对英伟达具有积极意义,既有助于OpenAI实现其宏大的算力目标,也确保了英伟达能够深度参与这一进程。然而,他们也指出了潜在的风险与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便是对资金循环模式的讨论。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Stacy Rasgon)等市场观察人士对此类合作安排表示关注,质疑其产生的销售额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市场需求,而非仅是资本在少数巨头之间的内部循环。 其次则是对AI发展前景的审慎态度。尽管英伟达和OpenAI的高层均宣称这仅是全球AI建设的开端,但AI技术实际落地的时间表与用户采纳速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奥特曼本人上月也曾公开表示,投资者对AI的热情“过度高涨”,并预测部分初创公司及投资者将“面临失败”。 尽管存在争议与不确定性,英伟-达与OpenAI的此次合作无疑已在全球AI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不仅是一项商业协议,更是对未来世界形态的一次大胆构想与实践。随着合作细节在未来几周内最终敲定,全球目光将聚焦于这对“软硬结合”的超级联盟,看它们如何引领人类社会步入一个由超大规模计算驱动的新智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