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在会上发言时表示,近年来,河南主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文旅融合,让非遗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奏响沿黄九省区非遗保护“大合唱”
认真履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印发《2024年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行动计划》,牵头起草《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协调黄河流域各省区开展非遗专题研究,遴选优秀理论成果汇编成册;依托河南非遗直播间和直播广场,累计组织5期沿黄九省区非遗传承人“黄河岸边话非遗”系列活动,网络播放量700万人次;持续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数字化工作,上线黄河非遗“一张图”,绘制非遗可视化知识图谱。
书写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篇章”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成立正处级管理机构,分别核定事业编制35名、25名,确保“有人建、有人管”;投资1.4亿元建设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馆,投资15.5亿元建设洛阳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预计2025年上半年建成开放。
二是全面推开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扩大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覆盖面。太极文化(温县)生态保护区启动市县两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颁布实施《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登封少林文化、陕县地坑院文化、濮阳传统戏剧文化等省级生态区在传统村落生态修复、社会传承场所认定、对外传播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
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
一是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坚持“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乡村重塑、传承人参与”,引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的400名专家、6000余名青年师生,在鹤壁浚县古城、信阳浉河区柳林老街、洛阳栾川重渡沟、焦作温县陈家沟村等地,累计落地140个非遗创意空间和149项文创。
二是打造非遗美学空间。建成开放河南非遗美学馆,非遗艺术装置与空间营造成为亮点,吸引年轻人“打卡”体验;开封市在开元广场举办34期“非遗市集”,累计有200余项非遗项目、5000多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吸引游客近400万人次。
三是推进非遗进景区。支持热门旅游景区植入非遗业态、丰富游览体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设“非遗里的河南”“纸上河南”“布老虎和泥泥狗”3家非遗店,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洛邑古城积极引入非遗项目,建设传承体验中心1个、非遗主题民宿2家、非遗工坊4个、非遗商铺11家。
四是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通过创意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推出“河南非遗奇妙游”系列视频。春节申遗成功后,计划联合河南卫视共同策划推出2025河南春晚《新春非遗奇幻庙会》节目,集合100名“河南非遗新青年”,打造河南非遗传播新亮点。
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