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光阴荏苒。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 法者,治之端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国家立法权,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民法通则,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作出全面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刑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国家立法一步一个脚印,彰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使命担当。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国家立法,立法工作节奏更快、质量更高,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 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到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从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到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从制定监察法保障监察体制改革,到制定和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截至2024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0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形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执法检查,是保证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利剑”。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就对安全生产法、湿地保护法、种子法等5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助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夯实种业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基础…… 守护人民“钱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重点领域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听取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大力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制定并实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五年工作规划,连续6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新时代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不断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助推各国家机关形成工作合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智慧与力量 “女性和男性享有同样的继承权吗?”“女性面对职场性骚扰怎么办?”……2023年底的一天,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40多位居民与社区负责人、法律专家等围坐一起,探讨妇女人身财产权益等法律问题。 基层“金点子”搭上立法“直通车”。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2023年11月,联系点整理上报意见建议1548条,其中86条被已审议通过的8部国家法律采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70年前,“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近3个月时间,1.5亿人参加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收到118万条意见…… 从此之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