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团的重重阻击下,首次冲锋的阿里依然顺利达标。7 月 5 日当天,淘宝闪购宣布日订单数超过 8000 万,非餐饮订单超过 1300 万单,分别大约是一年前的 4 倍 和 6 倍。 这对阿里来说是一次大练兵机会。按照往年,7 月、8 月本该是阿里员工最轻松的日子 —— 两次大促之间,不少人会选择休假。今年这种有忙有闲的节奏被打破,很多员工几乎要从 5 月一直忙到明年初 —— 闪购上线、历年最长 618、这次的暑期战役,然后又要备战双 11、双 12 和年货节。而整个阿里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像这样集中各部门力量,瞄准同一个目标打一场仗。 不变的平台压力测试,大不相同的消费环境 这不是线上平台第一次试图暴力催熟整个行业生态。今天让人觉得有些疲惫甚至乏味的 “购物节”,一开始同样也是对整个电商产业链和基础设施的压力测试。 2010 年,欧莱雅首次参加双 11。店铺从 11 月 11 日 0 点上线商品,凌晨 4 点就卖断货,十几台针式打印机连续不停地打印发货面单,直到过热冒烟,最后用了 40 多天才把订单全部发出。 早年的双 11,网页崩溃、支付系统卡死、物流爆仓都是常态,电商平台、品牌和运营方都得熬夜加班、快递公司总部员工都派去一线支援。每一年的双 11 都是整个电商供应链条的压力测试。到今天,双 11 的成交规模增长了超千倍,平台和品牌的办公室反而不再遍地行军床和帐篷,快递公司总部也已经好几年不用加班,因为整个运营、支付、云计算、物流体系都已成熟。 不一样的是消费环境。从 2010 年到 2024 年,中国社零总额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翻了约三倍。电商搭上的是一个火箭。后来又因为疫情强行转变人们消费习惯,在那三年接着冲刺了一把。 相对轻松的增长环境下,电商平台一度为消费品牌提供了最好的创业土壤。拼多多崛起之前,淘宝能留充分的利润空间给商家,上百个商家从网上卖货开始,成长为年营收过亿、甚至几十亿元的品牌。 而即时零售面对的则是一个几乎没有增长的消费环境。这个环境里,平台几乎不能指望消费者承担运费,最终是商家支付了骑手的大部分收入。 闪购之于美团是对零售的升级,从外卖到利润更高的电商生意,直接和京东、天猫抢对时效更敏感的消费者;而对于淘宝,闪购则是抓住生鲜日杂等传统电商无法有效覆盖的品类,获取线下业态的流量渠道和收入。相比电商崛起的年代,这是一场存量竞争。 就像去年底,我们关于美团闪购的报道最后写的那样,“美团和阿里、拼多多、京东这些电商公司,看似在不同赛道,但最终都会进入同一个战场。” 题图:原图来自《F1:狂飙飞车》,经 GPT-4o 编辑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