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我们披荆斩棘开路的老农叫冉寅远,今年60出头,是当年的发现人之一。他告诉我,那是1977年的一天,14岁的他与几个小伙伴上山砍柴。路经这里,不经意间看见了大石头上凹陷处有些划痕。他们就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摸索,最终发现是“人民好坐江山”六个字。当时觉得好玩,有几个小伙伴便用镰刀去敲这几个字。冉寅远见状,及时予以了制止,他认为“这几个字大有来头”。 下山后,他立即将这个发现报给了当时的元坝大队书记冉明兴。冉明兴教过书,对城口的红色历史比较了解,他跟着冉寅远来到火山坡查看标语。 “这不是一般的字,不能破坏!”因为他知道,当年的红军曾组织当地石匠成立了錾字队,将宣传标语刻在岩石上。整个川陕苏区有红军石刻标语4000多条,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景观。当时城口坪坝大梁一带类似“打倒刘湘”“红军万岁”等标语不少,有刻在崖壁上的,也有凿在石头上的,还有写在房屋墙壁的。 他将此事汇报给了县里,这六个字就被保护下来。后来,县里把它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立了保护碑。 当年刻下这条标语的战士姓甚名谁,我们已不得而知。 他们为什么要刻这条标语,也无文献可考。 这些问题让我们不能就此罢休。 那天,我们一行就坐在这块石壁下、标语旁,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我们大胆遐想,热烈讨论,合理推测,形成了一些共识: 1、这是红军战士的“随手之作”。 在城口境内现存的红军标语中,没有如此之小、如此简陋的红军标语。从标语本身看,这不是红军组织的专门队伍所刻,更像是普通红军战士用刺刀划刻的,是为存史、存证的“随手之作”。 2、这种“随手之作”的产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在残酷的战斗之后,巨大的牺牲,难言的苦痛,饥寒交迫,极大地冲击着红军将士的心。于是,有人便提出了我们如此的牺牲奋斗到底是“为了谁”的问题,一位战士的回答是“人民好坐江山”。因而,“人民好坐江山”这句最质朴、最重庆的话语就被用刺刀在山石上刻了下来。 另一种是红军就要离开城口,踏上漫漫长征之路了,更大的艰险,更多的困难,更惨烈的牺牲在等待着他们。因此,他们刻下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初心,以表明心迹——我们付出的一切艰难、困苦、奋斗、牺牲,就是为了让“人民”“好坐江山”,让“人民”坐稳江山。 这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于是站起身来,抚摸“人民”这二字。透过这斑驳拙朴的刻痕,眼前仿佛见到了飘飞的战旗,血洒的战场;耳边仿佛听到当年军号的嘹亮,枪炮声的激烈,高昂的拼杀呐喊;更能够用手、用心直接触摸到当年红军战士对党、对人民的炽热初心。 不知是谁说一句“石头风化了,但是心头更明亮了”。这话,真好! 天色渐暗,我们不得不告别石刻,借助手机电筒的照明,缓慢下山。殊不知,下山花的时间比上山更长。因为夜露初起,地面湿滑,更加难走。 回到公路,天已完全黑了。经过近6个小时直上直下的跋涉,我们早已脚粑手软。在重新踏上平地的一刹那,那种对心灵和情感的巨大冲击,至今难忘。 我庆幸自己在古稀之年,在重阳节前一天,还能徒步登上海拔近千米的火山坡石粑皮,亲眼见到这稀世珍品。 我多么希望每一个到城口来工作的领导干部,都能来这里上好“第一课”——攀登一次火山坡,瞻仰一次“人民好坐江山”的标语,感受一次红军历史文化的魅力,经受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