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新华述评|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

专题 | 发布时间:2024-01-24 | 人气: | #评论#
摘要: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2023年11月28日,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内参观“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特展按时间顺序分为“发现敦煌”“守护敦煌”“传承敦煌”三个部分,以数字艺术再现千年敦煌之美。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23年北京等多地营业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村民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蒋村龙舟胜会上划龙舟。蒋村龙舟胜会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