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些年来,“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 整体推进 ——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这些年来,党中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日趋完善。 高校建设200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清华大学“学堂班”等一批实验项目作出有益探索。202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72.9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万人,增幅达50%。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程渐成体系—— 2012年,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遴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支持。9年来,共遴选支持6000余名人才,上百人成长为两院院士,数百名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下贯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统筹推进——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 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人才遴选培养的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全国中级职称以上社科研究人员达到51万余名。 …… 这些年来,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不断显现,目前我国两院院士共1600余人,中央和部门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入选者数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十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万人。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为32.5岁,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员1996年出生…… 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有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放权松绑 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国务院连续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33项,累计取消70%以上。北京探索在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无级别、无编制、无固定预算的新型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