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记者了解,一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 一位全球投资的机构人士透露,其近期降低A股仓位。“在4000点附近,我们在A股上明确要降低仓位,落袋为安。” 上述人士表示,该机构此时转而寻找估值更低的港股机会,寻找估值在10倍左右,且即将止跌回稳、可持续增长、分红回购大于5%的标的,“耐心等待其下一轮上涨”。该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参与主题及高估值交易。 同时,更多机构保持乐观。 有机构认为,从中长期来看,A股未来投资主线仍是科技,坚守科技,在科技赛道上寻找细分机会。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我们一直重点配置科技板块,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就目前来看,投资科技股的主流赛道已经变得相对拥挤了,建议投资者不要全堆在已经涨上天的龙头里,可以看看科技产业链的上下游细分赛道比如光模块板块等有实际订单和业绩支撑的公司。” 宝晓辉认为,当前牛市行情仅行至中段,但需要警惕追高和频繁调仓风险。 杨德龙表示,布局后市,科技板块仍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是业绩高增长的板块,但是短期涨幅过大,需要防范短期回落的风险,如果有调整可以布局。因此,对于前期获利较大的科技股,投资人如果担心短期回调可获利了结,如果看好中长期趋势,也可长期持有。 杨德龙指出:“4000点不是这轮行情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新一轮行情的开始。” 华安证券也认为,历史复盘数据显示,成长景气周期行情中,由估值驱动切换至业绩驱动过程中的调整时间通常较短,而当前调整期已进入后半程或尾声。11月初有望成为验证行情是否进入新一轮即业绩支撑行情的契机。 同时,近期,海外大机构也纷纷看好中国股市中长期表现。 高盛明确表示中国股市“慢牛”已在路上,预计到2027年底主要股指上涨约30%。摩根大通预计至2026年底,沪深300指数有24%上行空间。瑞银证券认为,市场中期展望依然向好,成长风格可能跑赢价值风格。 科技牛主线是共识 尽管策略有所分化,但科技作为核心主线,仍是机构共识。 当下市场最关心的是,4000点之后,接下来会是科技行情的延续,还是普涨行情?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指出:“如果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确立,4000点之后市场更可能延续科技行情而非普涨行情。”其理由是,科技板块的赚钱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持续流入,而传统行业受制于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杨德龙则判断:“市场今年是结构牛,资金集中配置经济转型受益的科技创新板块。到明年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不断提高,会吸引更多场外资金入场,市场可能从结构牛市转向全面牛市。” 海富通基金基金经理范庭芳表示,展望后市,A股短期震荡后或会继续向上。就市场目前点位而言,该位置仍存获利盘筹码有待消化,而产业转型升级有望支撑市场上行。若后续加以基本面配合,市场上涨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综合来看,当前科技成长大概率仍相对占优,国内外算力、高端制造、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板块或有轮番表现。 目前正是三季报密集披露期,科技股进入业绩验证期,去伪存真时。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指出,科技股三季报业绩表现:以AI芯片、量子计算、先进制造为代表的硬核科技企业,三季度业绩呈现“营收+利润”双高增长。但也有部分蹭概念的企业,虽股价随板块上涨,但三季报暴露“增收不增利”“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 华西证券同样判断,本轮行情仅行至中段。一方面,当前A股盈利处于周期磨底阶段,供给侧“反内卷”与需求侧“扩内需”的工作同时推进,有望提高盈利改善的可预见性;另一方面,当前科技行业的景气预期在逐步强化,“科技叙事”逻辑将打开权益资产估值的上行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活跃趋势性资金的减仓已基本完成,市场成交和换手也回到理性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近期频繁讨论的风格切换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市场大概率重新回到业绩驱动的结构市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