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8年承保盈利后,中国财险业在2018年却迎来了首个承保亏损年。如何转型破局成为各家财险公司更迫切考虑的问题。
作为财险“老三家”之一的平安产险,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平安产险正在如何布局?
“这一两年,平安产险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上面做了更大的投入,产险现在整个技术人员有1500人,AI和大数据的专家已经有100人左右。按照集团整个投入的规模和要求,产险也是每年拿出利润的10%投入到科技建设上,所以这几年产险的科技人员都是成倍在增长。”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兼首席科技官(CTO)顾青山在刚刚举办不久的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此表示。
集团内部如何协同?
在谈及产险与中国平安集团其他公司的协同时,顾青山向澎湃新闻介绍称,首先会跟集团内的一些技术和产品支撑的公司去合作、去应用。比如,像平安科技是集团核心科技的研发中心,平安产险会通过合作将其云平台以及人脸识别等核心技术应用到产险的业务场景里,并结合场景做一些二次的开发或者是深度的应用。另一方面,平安产险跟一些兄弟公司,比如说寿险、银行,相互会在大数据和AI的应用领域,在场景、建模方式或者AI的技术、架构方面,进行定期交流、互相学习。
顾青山以平安产险与平安银行之间的协作举例:双方经常进行技术交流,平安银行的数据架构怎么做、数据平台用了什么工具、哪些地方银行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产险做得比较好,互相都会学习。另外在生态方面,平安产险与平安银行有一些共同的客户,比如说都有车的客户,有一些车主也需要信用卡,所以双方会在这些地方展开相应的合作。
“大数据+人工智能”后有哪些调整?
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较为广泛运用后,人员等方面会有哪些调整?
顾青山指出,平安产险的渠道是比较多样的,也会直接给客户提供保险购买和相关服务。首先,像出单、批改等服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行业技能要求,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此进行相应的场景或知识匹配提升效率。其次,使用人工智能替换重复性的操作工作后,解放出来的人力会投入到销售工作中去,或者进一步向数据经营上去转型。
“我们正在致力于把数据和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用智能化的东西跟客户做交互,用自然语言理解的方式跟客户、业务员做交互。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把过程全部自动化,让业务员和客户都可以自助去完成,跟智能系统直接交互。”顾青山说。
顾青山同时还指出,其实,科技的岗位或者是懂科技业务的人员岗位是要扩大的,因为未来是希望用技术、科技来改变业务原来的模式。像销售、理赔等服务,仍然需要人工介入。客户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服务感受,所以在这部分还会继续保持甚至增加员工的数量。
如何应对车险挑战?
车险可以说是财险行业当仁不让的“老大哥”。不过,2018年,车险承保利润仅10.53亿元,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63.36亿元,下降85.75%,承保利润率仅0.14%。
平安产险如何应对车险挑战?
据顾青山介绍,平安车险的核保已经基本上做到99%自动核保。过去多用规则去做核保,但现在更多的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内容来增加更多的数据,以此发现更多的风险。平安产险还通过开发相关动态风险预测模型,筛选出1500多个最具辨别力的风险预测因子,逐层构建风险因子库,再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迭代,具备动态精准核保和风控的能力。同时,还通过对大量驾驶行为等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来预测驾驶风险。
顾青山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面向客户端,平安产险围绕车的客户去建造客户服务生态,面向客户提供看车、买车、用车、保养、维修、洗车等相关的车服务,以此满足车主整个车生活的需求,保险只是其中一部分。面向企业端,平安产险跟车商建立起一个车商的生态圈,帮助其打通车商上下游。